“酒博会CIADE”今日北展开幕
众多知名品牌重装迎年终大考
作为酒类行业国际高端“品牌展”的“2007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简称“酒博会CIADE”)于11月29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绝大多数国内知名品牌和数十家海外品牌参与了博览会,这是酒类行业2007年最后一次重大活动。
当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也在同步快速提高,经济和收入的增长,给酒类产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机遇。据统计我国酒类销售额的增速,是我国GDP增速的两倍多,这其中除了销售量的增长外,更大的份额来源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平均价格的提高)。各传统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或超高端品牌,酒类消费“高端化”、“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作为酒类行业高端国际盛会,“酒博会CIADE”定位于打造国际“酒类品牌展”,得到了酒类行业大多数企业和媒体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本届“酒博会CIADE” 展览面积11,000㎡ ,比去年增长40%,展会规模、规格、观众组织、宣传推广、展会服务及活动安排均超越上届。茅台、五粮液、青岛、燕京、(华润)雪花、张裕、长城、王朝、会稽山、古越龙山等百余家国内知名品牌踊跃参展,还有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的数十个海外品牌参与展示。
为了更好地实现“提升品牌”和“传播文化”的职能,“酒博会CIADE”同期组织了丰富、高水平的论坛等活动,包括:酒与社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世界最大的烈酒制造商帝亚吉欧公司赞助);TOP10•第二届中国顶级酒商领袖联席会议;中国葡萄酒文化研讨会;2007中国酒水渠道峰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酒精分会年会;酒文化主题笔会暨书画展;世界经典酒标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发布《十一五中国酿酒工业发展态势与展望》。
为实现“贸易促进”的职能,主办单位大力组织酒类经销商、终端和消费者前来参观“博览会”,为企业和买家创建见面、交流、沟通的平台。今后,“酒博会CIADE”将以整个产业和配套行业的升级、技术和装备提高为重点,着力加大生产和技术交流比重,推动酿酒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酒博会CIADE”培育成有国际影响的“酒类品牌展”,提升酒类专业市场的建设水平。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新闻和品牌传播中心,更是消费领导城市。这是“酒博会CIADE”选择北京的重要原因。据悉,明年的“酒博会”也将在北京举行,08奥运会后北京迎来的第一个国际展会——“2008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 将于9月26-2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展期将举行“国际酒业大会”和“中国酒业领袖年会”等重要活动。
背景资料
作为酒类行业国际高端“品牌展”的“2007中国国际酒业及技术博览会”(简称“酒博会CIADE”)于11月29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绝大多数国内知名品牌和数十家海外品牌参与了博览会,这是酒类行业2007年最后一次重大活动。这是记者从主办单位——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获悉的。
“酒博会CIADE”权威的组织机构
“酒博会CIAD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由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主办并承办、北京时瑞展览有限公司协办。
同去年首届一样,本次“酒博会CIADE”继续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领导部门的鼎力支持,也得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酿酒工业(酒业)协会积极的配合以及酒类厂商的踊跃参与。
“酒博会CIADE”填补中国“品牌”酒展空白
当前,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也在同步快速提高,经济和收入的增长,给酒类产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机遇。据统计我国酒类销售额的增速,是我国GDP增速的两倍多,这其中除了销售量的增长外,更大的份额来源于品牌价值的提升(平均价格的提高)。各传统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或超高端品牌,酒类消费“高端化”、“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白酒领域,近年来各大老牌企业均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或价值更高的“年份酒”,如泸州老窖集团的“国窖1573”、全兴集团的“水井坊”、洋河酒厂的“蓝色经典”、双沟酒厂的“珍宝坊”,茅台、五粮液、汾酒、西凤推出的价格几倍于自身普通酒的“年份酒”也成为政务、商务及社交宴席和礼品的“新宠”。各厂家对品牌建设不遗余力,大力投入推广和营销,更加关注和履行社会责任,对品牌内涵的注释也更加综合和全面。
对于高端品牌,传统的“食品展”和“糖酒会”等大宗贸易展已不能满足对品牌“塑造”和“提升”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没有像法国波尔多VINEXPO那样的“品牌”酒展,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展给经销商和终端传递信心,给媒体传递丰富的品牌和新产品信息,并借此传播和推广,并有多场活动、论坛、发布会(评酒会),推进信息交流与合作重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酒市场的一个“缺项”。国内各厂家只好自行组织各种专场活动以推广和提升品牌,费时费力,但难以形成聚焦效应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