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第六届鲲鹏杯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圆满结束

未知 2014-09-28 09:54 展会追踪
第六届鲲鹏杯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圆满结束,来自民间的三十几位选手齐聚信阳市浉河港镇鲲鹏茶叶科技公司

  第六届鲲鹏杯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圆满结束,来自民间的三十几位选手齐聚信阳市浉河港镇鲲鹏茶叶科技公司生产基地,展示了精湛的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工艺。此次大赛旨在传承和发扬信阳毛尖传统炒制工艺,进一步提高信阳毛尖制作水平和产品品质,弘扬信阳毛尖茶文化,提高信阳毛尖茶叶市场竞争力,增强茶农质量意识,促进茶农增收,全面推进浉河区茶产业集群发展。比赛评出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9名,同时获奖选手被浉河区人才办授予“浉河区优秀特色农业(茶叶手工炒制)人才”荣誉称号。

  来自土门村的炒茶能手冯根祥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炒茶大赛了,正在对刚领取到的生茶进行筛选,生茶中影响炒制效果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坏叶、杂质都被冯根祥细心的摘出来,对于本次大赛,冯根祥很有信心能拿到好的名次,“前两次参赛都是前三名,这次没理由拿个坏名次不是?”

  在冯根祥旁边,车云山村的张远军的第二锅茶已经出锅,正在摊晾,按照比赛规则,每个选手可以炒制两锅,选择其中不错的作为参赛作品。张远军告诉记者,炒制一锅茶叶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对于第二次参赛的自己来说,也算是驾轻就熟了,“上一届没有拿到太好的成绩,希望这次可以冲击一下好名次吧。”

  各路炒茶能手在茶锅前一字站开,随着手中竹把娴熟地翻炒、抖动,原本青翠的茶叶渐渐变干,变得紧圆。历经杀青、揉捻、炒制等几道工序,一锅又一锅炒制的茶叶新鲜出炉,赛场内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作为各位炒茶能手难得的交流机会,本次比赛不仅展示了选手们炒茶技艺的精湛与高超,更为炒茶能手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切磋、超越自我、携手共进的理想平台。在炒制过程中,各选手不时与相邻的对手进行交流,互相看下对方炒制的进度和品相,双方炒制过程中的好与坏都能坦诚交流和虚心接受。

  为保证比赛评比的公正权威,本次比赛特意邀请了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主任郭桂义教授,信阳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吕立哲所长,信阳师范学院袁正芳老师,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孙慕芳老师,信阳毛尖集团龙潭茶叶公司生产部经理聂东五位组成专家评委团队,现场对选手的茶样进行形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的评分。

  评委团成员、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主任郭桂义教授表示,信阳毛尖是我们传统的十大名茶之一,炒制技艺也是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的特色,其炒制技艺目前已经是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大赛的举行,一个方面有利于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传承,使其特殊的技艺能够进一步的传承发扬下去,第二点能够有利于促进茶农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和交流,提高信阳毛尖的品质,从而提高茶叶产业的效益。

  在产业化和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看待手工炒茶和机械炒茶呢?郭桂义说:“手工和机械应该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们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大部分的茶叶可能要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路子,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而手工一个是要传承传统的工艺,另外具有自己产品的一些特色,一些高端的茶叶可以采用手工的方式来制作,保留信阳毛尖非常传统的特色。”

  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多年以来,“信阳毛尖”其独有的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的传统制作工艺,成就了信阳毛尖“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特色品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