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外交官(贾总专访)
展览行业不是高利润行业,但是通过酒展,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传播葡萄酒文化,推广葡萄酒生活体验,这种文化和体验吸引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各类人群。而葡萄酒,也因此成为跨界交流的外交语言。无葡萄酒不外交。
葡萄酒是一种外交语言
每年五月和十一月,Interwine科通名酒展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来自全球及国内的葡萄酒圈内人士。全球几十个葡萄酒主流产区的展商,全国各地的专业买家,齐聚羊城;各国领事馆、商务发展机构、葡萄酒行业协会也基于Interwine科通名酒展,同期举办各类文化推广和商业交流活动。真可谓“一展倾城”。
“一展倾城”的背后,是这样的一个女掌门人。
衣着鲜明,样式简练,披着那头标志性的东方秀发,不断电地穿梭于这场葡萄酒盛宴的各个角落。热情与柔情兼并的她,既欣赏细腻矿物味的勃艮第(Burgundy),又赏味单宁强劲香气馥杂的巴罗露(Barolo)。这似乎反映了她本人: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又不乏强势的一面。
过去十年,全国各地都在造城,四线城市都能在荒郊野地建个“国际中心”起来。纵观事实,有城无市的地方,最终难免变成鬼城。而一个行业,之所以繁荣,也是因为有“市”——一个可以可供学习交流和生意来往的地方,Interwine科通名酒展,在8年前因此而生,至今已经历14届。
正是因为Interwine对行业的贡献,今天,在各届展上,各国驻穗总领事、国内外贸易发展官员和行业领袖,都参与开幕,现身首肯其价值。
正如贾燕平所说的,“葡萄酒,已成为跨界交流的外交语言。无葡萄酒不外交。”。
W:本刊
贾:贾燕平
W:做了这么多年酒展,你对中国葡萄酒市场过去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怎么看?
贾:过去十年,在中国市场,有两种酒好卖:一是知名品牌,像拉菲,小孩都知道的;二是价格低的入门级,像卡思黛乐终端价一百多块入门级酒。还有就是红葡萄酒的接受度比白葡萄酒高,当然商家也在引导市场演变,过去红白葡萄酒的比例是9:1,现在大概是8:1。桃红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飞速,主要是女性用户消费。
过去市场竞争小,出厂价一欧元的酒,卖一百多元的零售价,成本低,利润空间很大,流通环节也多。由于那时不透明,早期的经销商暴利经营。消费者为流通环节高额买单。消费者到展会上一看,市场上卖五百块钱的酒,在我们展会上一百多块就能买到。
后来,消费者越喝越明白,市场越来越透明。以前进价10欧元的酒,终端可以卖到1000块,现在大概能卖500块。商家不得不合理地制定零售价格。
过去十年的葡萄酒市场,是供应商和零售商两头好,中间环节商户不好经营。大流通出厂价1-2欧的葡萄酒酒,品质不稳定,因此回头客很少。以前的市场环境,主要就成就了有一定知名度的酒的副牌,比如拉菲和奔富的副牌。
未来我认为,是中端精品酒的时代。我们把中端定义为出厂价3-10欧元的葡萄酒。这个价位的酒有一些品质非常好,喝了可以回头。像西班牙一些品牌,1欧的酒就很普通,3欧酒的味道已经相当不错,有些10欧的酒,其实它的品质可以跟拉菲比——我是说某些年份的拉菲,当然不是所有年份的拉菲。
一味追求名牌,或者一味追求低价,都是因为不懂。现在中国消费者确实是越来越了解葡萄酒了,除了牌子和价钱以外真正开始追求品质了。以后消费者会更多地选择一些差异化的,有品质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努力引导的方向。
W:你对酒类电商怎么看?
贾:目前酒类电商主要还是在中低端市场,成熟消费者可主动挑选,而不成熟消费者也可以低成本尝试。在中高端价位,消费者对购买的渠道正规性,产品的个性品鉴等都有需求,线下终端店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葡萄酒对储运要求高,不同其他产品,物流配送对葡萄酒电商是一个难题。现在酒类电商看似市场动静大,声音多,真正通过电商出售的数据还有待观望。
W:2004年广州科通展览有限公司刚创办的时候,公司也有负责一些食品类的展会,之后十年,其实是有一个主动收缩业务范围的动作,集中做酒展,放弃了其它类别国际展的主办承办权。今年又开始设立进口食品展区,请问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贾:食物是用来衬托酒的,美食可以为美酒加分。比如说我喝一款Tempranillo,搭配一款Tapas会感觉不一样。葡萄酒的社交功能,决定其大部分在餐桌上消费,不管是一口闷还是慢慢喝。
我们做酒展本身也是在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推广一种生活方式。以后中国做葡萄酒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做大流通了,现在是个性化的时代,为了提升品酒的环境,还是需要引进一些进口食品,让消费者不出国门感受到国外的全套生活方式。我们会更重视餐酒搭配的文化,突出不同国家的底蕴,带来不同的体验。
W:你在过去的采访中提到,目前中国拥有进口权的进口商3万家以上,而现在在中国有市场的酒庄还不到3000家。“在中国有市场的酒庄数量”为什么会这么少呢?
贾:因为以前中国人对葡萄酒的消费,要么是拉菲等名牌高价酒,要么是低端廉价酒。这两种酒,要么就来自知名酒庄,要么就来自批发廉价酒的酒商,集中度非常高。在过去的葡萄酒市场发展历史里,集中在以上两类的酒庄,相比起整个市场而言,就显得有限。
但是未来中国消费者会有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未来的十年是品质酒的十年, 何谓品质酒,就是性价比高,有个性;我们希望通过Interwine把更多有个性的葡萄酒引进给中国进口商,同时引导商家向市场提供创造性价比价格体系。从而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葡萄酒。
W:你对葡萄酒行业各参与方的未来怎么看?
贾:渠道扁平化及跨界整合是大趋势。以后海外酒庄直接对经销商。减少中间环节,受益的是消费者。
进口商还有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时间里必须要转型成为服务商,变成品牌运营商,变成海外酒庄的合伙人。品牌是品质和文化的沉淀物。在欧美出名的酒庄在中国短期内不一定出名,但是经过精心耕耘,还是有未来的。
我们希望把培训的工作做起来,引导各行业的人参与到酒行业中来。我本人也是五六个商会组织的成员,在商会,我发觉,许多外行人开始经营葡萄酒生意,不仅仅是为了卖酒。葡萄酒成为他们沟通海外生意和文化的载体。
葡萄酒是一个跨界合作的纽带。在商会结识的朋友们,是做制造业的,做家具的、陶瓷的、做珠宝的、做内衣的、做畜牧业、养殖业的。他们需要国外的技术、人脉,找不到怎么办?我就推介了葡萄酒这样的工具给他们。大部分朋友的公司,一年本来也要消耗半个货柜左右,增加一项副业,又增强他们企业的品牌价值。最近我发现新明珠在卖酒了,我特别开心。新明珠是陶瓷行业的泰斗级企业,她的跨界经营具有代表性。
葡萄酒是国际交流的一种语言,比学英文还有用。我自己就是通过开展科通名酒展,结识了各个国家的总领事、甚至国家元首。我去年春节到访四个酒产区,都是地方最高级别官员在接待并组织新闻发布会。我在西班牙胡米亚产区,成了他们第一个华人主席。葡萄酒是一种外交语言。它还是一种文化,甚至上升到一种国际礼仪了,所以我希望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进来,通过葡萄酒这个载体,参与到国际商务和文化交往中。
W:接下来是否会扩展做更多项目?
贾:我们科通打算做一个葡萄酒学院,这跟现有的其它葡萄酒培训机构不冲突,我们都可以成为合伙人。松散的、紧密的合作都行。挣钱不挣钱都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把更多的外行朋友变成葡萄酒的经销商,不参与经营也不要紧,成为爱好者之后懂得酒的价值,也不会被不良商家欺骗;另一个重点是科通世界酒庄游项目,计划用3年的时间走遍全球的72个产酒国。全球取经,编辑科通的“葡萄酒西游记”。我们计划把格鲁吉亚作为起点,该国也是历史勘探中最早产酒国。
此外,我们还打算做一个跟展会配套的B2B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绝对不和我们任何展商冲突的。会员全部是由我们的展商组成,在线上365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就像一个在线展会,作为我们展会的延展服务。
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各个省成立一个合伙人体系,帮助各省的协会做葡萄酒的产业园和自贸区。中国太大,我们可以把广州打造为一个总集散地。把广东打造为世界葡萄酒在亚洲的晴雨表。
W:为什么是广东?
贾:广州历来是一个中国与世界贸易的窗口,广州的展会场馆面积是全国最大的。上海是金融中心,北京是政治中心,广州是贸易中心。生意人,做生意,来广东。
广东衔接了东盟的多个国家,你看从越南、马来西亚,来广州绝对比来上海方便。我们可以就从广东报关,也希望海关检验检疫也开点绿灯给我们,政府也支持一点,别把税收那么贵,把广东这个地区在世界葡萄酒贸易中的地位树立起来。让想找酒想卖酒的人主动到广东来。
Interwine不是科通的,是大家的。通过科通名酒展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买家,受益的还有我们广东的进口商。来了展会上聊过了,再到你们公司来,看了你的仓库、看了你的员工,这样才好跟你合作。
而且客商既然来了广州肯定还是要在城里别的地方看看的,对广东其它行业也有好处。
W:葡萄酒学院准备怎么做?
贾:一个行业发展需要理论支撑,这不是一个机构可以做完的事情。北方有中国农业大学,西北有西北农业大学,广州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高等学院。希望能得到我们国家、文化部门的支持。
科通葡萄酒学院打算做成一个非盈利的项目,也需要资金支持,所以我们想要找一些能够从这个行业中受益的人,成为该项目的投资人。也为这个行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我们把人才都装进来,打通,帮他们推广,一起把市场做大。开放共享,做共同的平台。大家都是投资人,贡献者和受益者。
W: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自己喝酒的心得和体验。
贾:好酒太多了,我觉得起码一个星期以内,你应该每天都喝不同国家的酒。
你可以从新世界的酒喝到旧世界,从西欧喝到东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好酒。开口闭口都是拉菲奔富的,都是不懂酒的人。法国的葡萄酒产业是比较领先,但是每个国家都在进步,每个酿酒师都在进步,每天情况都有变化。每个国家都有很好的酒,你要去发现它。我觉得只认名牌是不自信的表现,我每年都会发现很好的新品。
我到意大利,都住到山上去了,酒农拿自己酿的酒拿来给我喝。对他们来说,葡萄酒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但是又有文化在里面。我们买一瓶酒,其实是买他们的精神文明,买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是带着这样的眼光在做生意:支付一个货柜的酒款,得到的不仅仅是十个货柜的知识,经验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