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从“假鸡蛋”看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

大食品 2011-02-21 15:02 曝光台
2010年12月26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揭秘了人造假鸡蛋骗局,专家称原料属果冻配方。根据央视记者的调查,所

2010年12月26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揭秘了人造假鸡蛋骗局,专家称原料属果冻配方。根据央视记者的调查,所谓人造假鸡蛋其实是不存在的东西,记者以购买技术者的身份通过调查并拜访专家发现,市场上消费者几乎没有发现这种假鸡蛋,而且根据这些转让技术的人提供的技术根本造不出所谓可以以假乱真的假鸡蛋。
  目前假鸡蛋的传闻仅限于广告、新闻报道和表演,无一例有实验室鉴定意义的假鸡蛋存在,被人声称买到的异乎寻常的假鸡蛋,经鉴定均为过期变质蛋、孵化蛋等等真鸡蛋,而非化工合成品。制作假鸡蛋的谋利方式仅限于技术培训,声称拥有技术的培训者本人并不投入生产,付费接受过培训的人无一人按学到的办法和买回的工具如法制造出假鸡蛋,因此专家认为所谓制作技术纯属骗局。只是一部分人存在想利用这种技术造假获利的心理,于是另一部分人利用这种心理,来传授所谓的造假技术来欺骗他们从而获利。

  这一事件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也说明了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着一些失真、盲从、权责难辨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这不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由央视报道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一起造假者的造假卖假心理被另一波造假者利用而造成的"狗咬狗""黑吃黑"的社会诈骗事件。既然"足以以假乱真"假鸡蛋无法成型造出,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会从市面上买到假鸡蛋,所谓因为食用假鸡蛋而造成健康危害的风险也就根本不存在,因此这不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在消费者看来这就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自假鸡蛋的报道出现以来,网上就不乏相关的文章。有文章教人如何鉴别假鸡蛋,有消费者声称买到了假鸡蛋,甚至有专家帮助消费者鉴别其所买问题鸡蛋就是假鸡蛋。这造成了民众对鸡蛋消费的恐慌,也必然影响到鸡蛋及其产品生产企业。然而这么多假鸡蛋的报道,从没有官方消息的证实,也没有监管部门承认假鸡蛋的存在,更未见对假鸡蛋的监管措施出台。

  第三,在这一事件中,互联网起到了重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网友发帖讲述自己买到假鸡蛋的经历,到记者暗访造假技术传授者的图文报道,再到鉴别假鸡蛋技术的疯狂传播,还有专家的专业解读,无不通过互联网而无限放大。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web2.0时代,已不是单向传递与获取信息的工具,而是一个多元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供体与受体的区分已变得模糊,每个人、每个媒体都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网站等获取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假将更难辨别。通过网友和媒体的一次次转载,修饰,夸张,放大,其中再加入记者非专业的报道,以及一些所谓专家的观点,使一个本不是食品安全的事件硬是变成了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需要参与其中的专家与媒体都提高专业知识和穷根问底的钻研精神,需要人们都对事实的真相负责,不制造虚假消息,不传播虚假消息,不盲从未经验证的消息,不歪曲放大获得的消息。只有大家都本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对事实真相负责的态度,才能使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健康有序的进行,让本不存在的"假鸡蛋"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也让传授假鸡蛋技术的人不攻自破。

  以下为部分网友回复内容:

  网友tbn1024:

  技术不健全+成本不现实的大忽悠,骗取好奇心,现在人也是太浮躁,很容易受骗。

  网友foodpal:

  这当然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那种没有壳的假蛋,只要染色,就足以当成剥了壳的皮蛋。中央台的调查不一定能揭露全部真相。山东的"蛋壳之父"调查了吗?

  网友小天天:

  假如这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那为什么没有一起权威认定的消费者买到假鸡蛋的案例呢?为什么监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呢?是他们失职了吗?我看不见得,本质上是因为,这种技术是骗人的。市面上本就没有假鸡蛋存在,所谓的疑似假鸡蛋没有一枚最后确证是假的。倒是有一篇新闻可以看:在上海市地方志的"上海商检志"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白壳鲜鸡蛋在出口过程中,曾于1982年发生"橡皮蛋"(即鸡蛋煮熟后蛋黄坚实且有弹性似橡皮球,故称橡皮蛋)的质量问题。上海商检局经调查研究,摸清了产生"橡皮蛋"的原因,主要是对产蛋鸡喂吃棉籽饼或棉磷脂后而产生的鸡蛋变异,蛋黄呈棕褐色,蛋白呈微红色;煮熟后,蛋白略带微红色,较僵硬,蛋黄呈圆形,胶质状,不易破碎,切开蛋黄呈橡皮状波纹。经分析检验,发现鸡蛋中含有棉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