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建设茅台集团
2003年,茅台酒生产达到一万吨,实现了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从2003年到2006年4年间,茅台集团销售收入、利税、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跨越式增长,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5.8亿元、利税118.95亿元、利润71.22亿元、上缴税金72.87亿元;茅台酒产量年均递增1000吨,从10000吨增至13000余吨。
2006年,集团总资产达133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69.9万元,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8%。集团白酒产量从原来仅占行业的0.3%提高到0.8%,其中酱香型酒产量的比例由原来的千分之二上升到千分之五;销售收入占行业的7%;利税占行业的17%;利润占行业的28%;人均创利税是行业水平的8倍;人均利润是行业水平的10倍。茅台集团销售收入利税率、人均创利税、主导产品的年销售量、公司总市值、品牌价值等均高居行业榜首。
在产品市场上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茅台集团在资本市场上也表现强劲。作为沪深两市蓝筹高价股,2007年9月3日,贵州茅台股票股价达到163.40元/股,复权后高达381.70元/股,与上市时的31.39元/股相比,涨幅超过12倍。目前,贵州茅台股票总市值已超过1000亿元,成为白酒行业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2006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依据品牌的忠诚度、影响的地理范围、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获得的利润,以及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等,评估公布了中国价值最高的20强品牌,茅台以13.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第八。在美国《财富》杂志举行的25家“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评选中,茅台集团是白酒行业唯一上榜企业。
茅台集团之所以能实现连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得益于全国消费者、投资者对茅台的厚爱,得益于全体茅台员工的共同努力。
一、坚定做强做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信心和责任心
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国际的代表之一,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新中国成立后,更赢得“国酒”美誉。2006年,茅台被评为“中华老字号”首位。茅台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一民族品牌,将“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作为企业精神。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外酒类品牌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一些人对民族品牌的前景产生了怀疑,但茅台人却坚信,民族的终将是世界的。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过程,必将是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过程,包括白酒、中药在内的一大批饱含中华文化底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也必将和我们的民族文化一道融入世界的各个角落。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1000年前是陶瓷,500年前是茶叶,现在应该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事实证明,企业能不能搞好,民族自主品牌能否做大做强,与所有制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企业领导班子的责任心、自信心。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兴企强企的,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动摇,坚守传统工艺不动摇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发展不仅要讲求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近年来,茅台集团始终着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避免盲目追求不顾发展质量、不顾长远利益的所谓“快”。在实际生产中,坚持产品质量的一票否决,坚守传统工艺,真正做到“不卖新酒,不挖老窖”,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五年以上产品才出厂,当效益和发展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总是服从质量,从而保持了100%的产品出厂合格率,维护了茅台酒良好的市场声誉。
三、坚持继承创新,着重抓好“六个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茅台集团作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型企业,所肩负的创新职责非常艰巨。坚守传统工艺不等于不要创新、拒绝创新,恰恰相反,坚守就是最好的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不断创新,正是茅台集团实现连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几年来,茅台集团着重推动了观念、制度、文化、管理、环境、技术方面的“六个创新”。茅台集团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每年都有新观念提出,如相继提出了“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企业经营理念,“铸造一流企业”的愿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茅台传统和“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还率先提出了“文化酒”的理论,在全国白酒行业引发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大转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这几年茅台集团发展形势大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呈两位数增长,但我们引导员工立足茅台看世界,跳出茅台看茅台,与世界酒业巨头比尚有差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积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并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实现了制度创新。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