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古井”酿酒源流

华夏酒报 2009-08-10 13:47 企业新闻
  安徽亳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酿酒历史的重要发祥地。“古井”不仅是亳州及我国

  安徽亳州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中国酿酒历史的重要发祥地。“古井”不仅是亳州及我国中原地区酿酒业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酿酒业的活文物。仔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索隐探微,追根溯源,对于我们以古鉴今,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酿酒业和中国酒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一、关于中国酒的历史

  酒的历史是同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紧密相随的。

  古代史籍中所谓“猿酒”,应是最早的酒了。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猿猴不自觉地把吃不完的水果存储在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将类似酒的液体逐渐析出。这就是所谓的猿酒。

  人类有意识的酿酒同猿猴一样,也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是从模仿开始的。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果酒。

  从说文解字讲,“酒”字,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是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

  从发现到生产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中的代表则为仪狄、杜康。《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在“商书·说命下”中有这样的记载:“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若作和羹,尔为盐梅。”这说明酒的广泛饮用已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自秦汉以来,国家为了控制经济,对酒实行了严格的征税政策。如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会计)记载:“真宗嗣位,诏三司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勿增赋敛以困黎元。” 元史志第四十三食货二酒醋课记载,“元之有酒醋课,自太宗始。其后皆著定额,为国赋之一焉,利之所入亦厚矣。”由此也可见,那时的酒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当时亳州所在的河南行省,每年酒税有七万五千七十七锭一十一两五钱。

  二、亳州与古井镇的历史

  众所周知,亳州是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000多年前,亳州就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国邑,后来成为“三朝古都”,即:夏灭后,汤建立起商朝,都于亳。此为一都。东汉期间,亳隶豫州沛国,建安后置谯郡,曹丕建立魏,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谯城为陪都。此为二都。元代,改属河南行中书省归德府,元末刘福通起义,拥韩林儿为帝,以亳州城为都。此为三都。

  但是实际上,根据考古发现,亳州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

  尉迟寺,是亳州市蒙城县东北22公里许町镇毕集村东的一座古庙,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建。今庙已无存,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蒙城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一孤堆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94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安徽省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座谈会”,专家们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并认定这个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蒙城类型,填补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空白,为了解和研究亳州及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状况及与周邻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出土的1万多件文物中,有石器、陶器等多种物品,包括当时人们饮酒用的陶尊、陶甑、陶鬹等,这充分证明在5000年前,亳州地区的人们就已有酿酒的历史了。

  其他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认识。

  在亳州十八里的付庄遗址上,出土有陶制酒器,遗址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在亳州城父后铁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红陶器,其中有许多红陶小酒杯和小高脚杯,属于龙山文化,文物现存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亳州城东涡河北岸的钓鱼台遗址上,除了出土的酒器之外,还有重要发现,就是在陶鬲里发现了小麦标本,现存安徽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中国最早的小麦。小麦是酿酒的重要原料,一般有名的酿酒产地都是建在盛产粮食的地方。这也有力地佐证了亳州之所以很早以来就作为酿酒盛地的原因。

  历史到了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朝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商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起源于中原地区,夏在西,商在东。商的始祖相传是契,汤是契的十四代子孙。当时商族是夏的一个诸侯国,主要居住在谷熟南亳一带,即今天的亳州地区。孟子云:汤以七十里,即有七十平方里大的地方。夏传至桀,荒淫无道,而汤的仁名大传,在伊尹的扶佐下,商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夏桀惧,封汤为“方伯”,即是东方诸侯长。后汤王征伐夏桀,终于建立起商朝,这才开启了亳州作为三朝古都的历史。

  古井镇位于亳州西北部,这里不仅是酿酒名镇,还是著名的中原古战场。

  南北朝时期,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高欢派遣樊子鹄攻谯城,与梁将元树在此地进行了多次的拉锯战。樊子鹄手下大将独孤信(独孤如愿)战死,死前将其武器金锏长戟投于一口战场旁边的井中,愤而自尽。这口井,就是“古井”的来历。

  然而元树的好运并不长,樊子鹄动用了更多的兵力进行对元树的包围,元树无法,向北魏提出愿让出以前占有的土地。樊子鹄假意同意,就在元树出城一半时,突然进行袭击,俘虏了元树,后元树在魏地企图逃跑,被杀。元树曾被封为咸阳王,死后葬于此地南十五里,老百姓称之为咸王冢,后讹传为减王冢,又因处于南北要道,为一大驿站,客店林立,亦称减冢店。冢有坟墓意思,避讳称减店。这就是古井镇的前身。1987年因为古井贡酒盛名远播,原减店集更名为古井镇。减王冢现已成一台地,倒是减店集旁有独孤村传至今。

  自古以来,古井镇作为五河相聚、中原沃野的腹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更早时候的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就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典型案例。

  泓水即现在古井镇境内的小洪河,是涡河的支流。周襄王十四年即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这里展开战斗。这次战役规模虽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礼义之兵”的战争方式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后来的《孙子兵法》就是其典型总结。迂腐的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终遭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