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
国酒茅台因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而得名,茅台酒因当地的水质、土壤、气候、微生物的特定条件,尤其是独特的制作工艺,制成了香而不酽,酒后味长,空杯留香,持久舒适,而成为上等酒,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一举名扬天下。茅台酒文化的魅力更是吸引人感染人,特别是4个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声誉传遍了各大洲”。
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后,红军在“四渡赤水”的战斗中途经茅台镇,将士们以酒疗伤,并品尝佳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从延安飞赴西安工作,当时张学良宴请周恩来用的是他喜爱的茅台酒。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蒋介石待客之酒也是茅台酒。因而当时有“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大庆典,招待国宾,在各种外交场合以及我国派驻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无不使用茅台酒。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获重大成功,人称“两台”发挥作用,即茅台(酒)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待贵宾。从此,茅台酒被称为国酒,名满天下。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相当重视、关心茅台酒的发展。毛泽东主席早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就提出“茅台酒要搞到一万吨,都要保证质量”的愿望;周恩来总理多次强调茅台酒是国酒,要保证质量,要发展,要加以保护,周恩来总理被称为“国酒之父”;四十三年前,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提出:“发展名优酒……首先应大力发展茅台酒的生产。”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茅台酒厂的负责人,关心茅台酒的发展,对茅台酒厂寄予厚望。
1950年9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招待会上,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与各国贵宾同饮茅台酒;1960年5月,周恩来用茅台酒宴请越南劳动党总书记、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邓小平用茅台酒宴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江泽民宴请德国总理科尔等也用茅台酒。
茅台酒经历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酿造秘技和工艺日臻完善,品质日佳,世代相传,千年不衰,可见源远流长,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