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红枣富了百姓绿了荒漠
若羌红枣富了百姓绿了荒漠-食品产业网
“过去这荒漠盐碱滩,真把人愁死了,庄稼长不了,风起时又是满天扬沙。如今我们这儿的碱窝沙地里都长满‘摇钱树'了。”说起这些年通过栽种枣树等经济林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若羌县吾塔木乡提木村63岁的农民买合木提·依明感触颇深。
被誉为“华夏第一县”的若羌县,行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是沙漠高原,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很脆弱,风沙、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很困难。为从根本上遏制和治理荒漠化,若羌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用产业化引领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同时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
这些年,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在若羌迅速兴起,全县枣树种植面积已由2001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了2009年的14万亩,并且种植区域已开始向周边的荒地、戈壁延伸。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的2216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1592元。
红枣产业的崛起,为若羌带来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其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全县的大风沙尘天数、强度逐年下降了。加之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在若羌的扎实推进,该县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0.31%扩大到去年的1%;乡镇绿洲森林覆盖率也从过去的27%提高到现在的83%。
由于森林覆盖率提高,农区小气候也得到较为明显改善,空气湿度增加了5-18%,风速降低了20%左右,空气、土壤中的水分增加,相对湿度提高,干热风、大风天气有所减少,有效地改善了若羌县农业和林果业发展环境。
“去年,若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能在全疆率先突破万元大关,列西部12省市区第一,关键得益于历届政府发展生态产业的方向不偏、决心不变。”若羌县委书记郝建民说:“这不仅促进了若羌三农的发展,改善了绿洲生态环境,也走出了一条具有若羌特色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被誉为“华夏第一县”的若羌县,行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是沙漠高原,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很脆弱,风沙、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很困难。为从根本上遏制和治理荒漠化,若羌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用产业化引领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同时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
这些年,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在若羌迅速兴起,全县枣树种植面积已由2001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了2009年的14万亩,并且种植区域已开始向周边的荒地、戈壁延伸。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1年的2216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1592元。
红枣产业的崛起,为若羌带来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其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全县的大风沙尘天数、强度逐年下降了。加之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在若羌的扎实推进,该县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0.31%扩大到去年的1%;乡镇绿洲森林覆盖率也从过去的27%提高到现在的83%。
由于森林覆盖率提高,农区小气候也得到较为明显改善,空气湿度增加了5-18%,风速降低了20%左右,空气、土壤中的水分增加,相对湿度提高,干热风、大风天气有所减少,有效地改善了若羌县农业和林果业发展环境。
“去年,若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能在全疆率先突破万元大关,列西部12省市区第一,关键得益于历届政府发展生态产业的方向不偏、决心不变。”若羌县委书记郝建民说:“这不仅促进了若羌三农的发展,改善了绿洲生态环境,也走出了一条具有若羌特色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