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水果商贩一起卖水果-经受体力耐力考验
2011年10月31日东北网牡丹江讯(作者:邢梦元邸兰英) 9月26日早上4点刚过,记者按照约定来到牡丹江师范学院南门附近。此时,已经穿上棉大衣的张东梅和丈夫已发动了面包车。十几分钟后,大家乘车赶到了西六条路附近的果库,一天的忙碌从此开始。
此时,天空刚刚放亮,但果库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早到一些的商贩已经开始往车上搬货了,但是张东梅却并不急于搬货,而是先在果库里转了一圈。她说,这些水果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区别的,颜色好有光泽的果,搬回去当天卖最好了。5分钟后,右手残疾的张东梅用另外一只手,和丈夫一起将苹果、葡萄、梨、石榴、桔子等七八种水果一一搬上了车。随后,张东梅拿起计算器结账,共计980元钱。
6时30许,记者跟随张东梅夫妇回到师院南门。此时太阳已经升起来,而记者依旧感觉浑身上下凉飕飕的。不一样的情况是,穿着棉衣的张东梅和丈夫却忙得满头大汗,他们先将水果一一从车里搬到货摊上,把水果堆得很高,并把颜色好有光泽的水果摆在外侧,以便吸引顾客。几箱水果摆完后,张东梅和丈夫趁人流还没上来,便到附近买了几个包子回来。不到五分钟,几个包子就都下肚了。8时许,水果摊前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起来,但买水果的人却不太多,张东梅默默地坐着,偶尔会和他们熟悉的老顾客打声招呼。
张东梅似乎看出记者有些坐不住了,便和记者聊起来。她说做这行生意,人多时忙得脚打后脑勺,人少时就只好坐着发呆,但不管顾客多少都得坐得住板凳。其实,她们最担心的还是刮风下雨,那时顾客少可又不甘心草草收摊,只要有一个顾客光顾,她们就盼着下一个顾客,那种焦灼的期待也让她们觉得很难耐。
记者得知,张东梅今年54岁,8年来靠和丈夫摆摊卖水果,不但供女儿上了大学,还有了一小笔积蓄。但是说起这几年付出的辛苦,张东梅叹了口气,每天早出晚归的,常年在室外忙碌,不知什么时候还患上了关节炎、胃病。
9时许,顾客逐渐多起来。记者看到买葡萄、西瓜这些时令水果的人较多,但走亲访友的则愿意挑选石榴、火龙果、哈密瓜等。张东梅说,比起前些年,水果好卖多了,甚至不少人根本不问价不砍价,拎起果篮就走。所以,她们每天进一两千元的水果也很少压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一天一进货,水果越新鲜越好销。在张东梅的生意经里,“薄利多销”、“讲诚信”让她觉得最受用,老顾客直言就是奔她们夫妻二人的人品去买水果的。
接近晌午,买水果的人更多了,尤其是出入校门的学生,专挑好的买,即使贵个块八毛钱,他们似乎也不太在乎。张东梅虽然只有一只手,但称水果、装袋、收钱、点钱都很麻利,就这样站着一直忙碌到下午两点,张东梅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时她才想起还没有吃午饭,于是她让丈夫看摊,自己去买了两份麻辣烫,夫妻俩找一个背风处吃了午饭。
午饭过后,张东梅看顾客不多,让坐在一旁打瞌睡的丈夫回家休息一会儿。而她的丈夫却让她回家休息一会儿,二人推来让去,谁也没回家。
在经历了晚饭前后的人流高峰后,张东梅准备收摊,虽然还没有细算当日净挣了多少钱,但看到一个个空箱子,张东梅琢磨着,少说也应该有四五百元钱进账。“看来今晚不用到9点就能回家了,其他水果卖得差不多了,剩几个西瓜明天接着卖。”张东梅提起收摊回家,劳累一天的丈夫也打起精神,不住地朝向他们走过来的人吆喝:“贱卖喽,一元钱一斤。”
21时许,人少了,风更凉了,路灯昏黄的余光中,两个忙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而第一天“上岗”的记者,这时虽感到腰酸背痛,却还有点意犹未尽,或许正像他们夫妻二人说的,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不只是金钱,还有欣慰与满足感。
细细琢磨,不禁对他们8年来风雨不误地路边摆摊,有点肃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