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鉴定”识别甘蔗“双亲”
国内外“种子选手”争当甘蔗“接班人”
在业界有句行话,中国人吃的10颗糖里,将近有7颗产自广西。广西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蔗糖生产基地。
但长期以来品种单一一直困扰着蔗区。该项目主持人广西农科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李杨瑞教授告诉记者,一个良种种植5~8年便到“退休”年龄,接着优良特性逐步退化,毛病也越来越多。目前广西甘蔗的当家品种新台糖22号,在许多地方已经退化严重,黑穗病、宿根矮化病普遍发生,螟害严重,且极不耐寒,近3年来已给蔗区及蔗农带来较大损失。培育可以接替新台糖22号的优良甘蔗新品种被列为该项目的“头号”任务。
课题组网罗了国内外甘蔗的“种子选手”,共引进甘蔗新品种17个,新种质材料176份,进行筛选试验。由于甘蔗有明显的地区适应性,绝大部分品种不能适应广西的自然条件种植,经过一番PK,只有4个新品种和4个新品系因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而胜出。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加强了本土“接班人”的培养,桂糖26号、桂糖28号等6个新品种脱颖而出。它们各有特长,有的糖能兼用;有的能自动脱叶,节省大量的劳力;有的特早熟、特高糖。其中桂糖26号亩产蔗量、亩含糖量比新台糖22号分别增产14.3%和9.0%,是实力较强的“接班人”。
“亲子鉴定”识别甘蔗“双亲”
在培养甘蔗“接班人”的选拔大赛中,转基因、分子技术的作用开始显山露水。该项目深入开展甘蔗重要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在美国生物信息基因数据库注册新基因2个,并成功进行了克隆,一个是甘蔗延伸因子基因,可以使甘蔗细胞伸长,节变长,个子更高;另一个乙烯受体基因,可以激活甘蔗体内的激素代谢,促进生长和糖分积累。
根据“优生优育”原理,甘蔗的“父母”产地越远,杂交后越能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但甘蔗的杂交育种过程有点复杂,育种时经常会出现假杂种。准确地判断甘蔗的亲生“父母”是谁,基因从哪里来,是育种遇到的一大难题。该项目科研人员建立了以分子标记技术为核心的甘蔗亲缘鉴定技术方法,用“亲子鉴定”来识别甘蔗的“亲生父母”。
科研人员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总计完成1023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身份档案。李杨瑞表示,以前区分甘蔗品种和种质材料只能通过外貌,现在有了身份档案,相当于连内部特征都标得清清楚楚,好比人的五脏六腑特征、血型、血压等数据都有据可查,更利于甘蔗的良种选育。
“海陆空”配合促甘蔗生长
为让甘蔗有个健康的生长环境,长得又甜又壮,科技人员出动了“海陆空”的力量,不仅较好地保护了蔗区生态环境,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蔗农收入。
甘蔗下地前,“陆地部队”便开始出动了:科研人员先给蔗田“体检”,开出营养配方,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智能化施肥,既保护环境,还省下不少肥料钱;接着,大马力拖拉机“掘地三尺”,对蔗田深耕深松,试验证明,此举能平均每亩增产1吨以上;该项目还制定了《甘蔗健康种苗检测技术规程》,宿根矮化病、花叶病、黄叶综合症等甘蔗常见病,在种苗“体检”时便能发现,只有“体检”合格,不带病菌的种苗才能下地种植。
广西的气候越来越干旱,为了给甘蔗“解渴”,以减轻蔗农的成本,科研人员推广了一系高效节本种植技术,如蔗地节水灌溉、甘蔗施保水剂、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蔗叶还田等。
到甘蔗快成熟时,“空军部队”开始发挥威力了。一架水上超轻型农用飞机,飞到蔗田上空给甘蔗地下“甜雨”,施增产增糖剂,能让甘蔗长得更壮更甜。
短信指挥蔗农生产
科研人员高精尖的复杂研究,却通过“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化作了一条条简单的手机短信,“指挥”蔗农生产。什么时候施肥、防虫、打药、培训、砍蔗,蔗农都会收到短信通知。
“尊敬的苏潮忠同志,您的准砍证为×××已发放,可以开始砍10吨的甘蔗。”11月30日上午11时,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蔗农苏潮忠一收到手机短信,便组织自家兄弟开始砍蔗。12月1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他时,他家的甘蔗刚砍完,运蔗车司机也已和他取得联系,很快就来运蔗。
苏潮忠告诉记者,过去砍蔗、运蔗,折腾得很。他得先找蔗管员要准砍证,砍好了再跑去通知蔗管员,要求糖厂派车。装好车后,他还得跟着车到糖厂,看甘蔗是否半路掉了,还要跟糖厂核对甘蔗重量。“现在好了,我们不用跑来跑去了。收到短信通知后才砍蔗。砍好后,司机直接负责运到糖厂过磅,甘蔗多重、运费多少、价钱多少都会有短信发过来。”据他保守估算,该服务体系至少每年让他多赚1000多元。
除了蔗农受益,糖厂也得到丰厚的回报。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敏初告诉记者:“每吨甘蔗推迟1小时压榨,其含糖量要转移0.1个百分点,产糖率也相应下降。现在甘蔗从下地到入厂时间缩短了,更新鲜,也更甜了。”。
该服务体系目前已覆盖广西农垦糖业集团示范区和其他蔗区211万亩,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增加了糖厂的产糖量和蔗农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