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精做细树立茶叶品牌是最好的传承
魏志文(蒙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从19岁起接触茶叶。“我的父亲做了一辈子茶,父亲的师傅一辈子做茶,我的儿子大学学的是茶专业,毕业后还是做茶,我们四代人做茶已经有百年历史了。”魏志文说。
他说,掌握手工制茶的各个步骤其实很简单,例如手工制作蒙顶甘露,人们常说要“三炒三揉”,怎么个炒法、怎么个揉法,可能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但操作起来,可能要数年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1998年,魏志文创建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2003年,他的加工厂成为首批获准使用蒙山茶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茶厂。
在用机械化操作来养活企业的过程中,魏志文从未放弃过手工制茶的探索。但是,目前的现状却让他感觉尴尬和无奈。
“一年最多也只能产800斤手工茶。”魏志文有些无奈地说,清明前是手工茶制作高峰期,因为这个时候的单芽原料个大饱满,但即使是连夜加班,厂里会做手工茶的人还是“稀缺”。
喝茶的人都知道,手工制作的茶叶无论是品质还是口味都非常好,但受传统工艺的局限性制约,产量有限,所以完全谈不上市场占有。
以魏志文为例,他每年手工制作的800多斤蒙顶山茶基本没有流入市场。一部分送给了亲人、朋友,一部分卖给了预定手工茶的老客户。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可他却常常无茶可卖。
蒙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顶山茶在中国茶史上曾独领风骚数千年,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显得尤为珍贵。
蒙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身份,让魏志文多了一份责任感。他认为,传统手工制茶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但传统工艺不能“死”。
如何让这门老祖宗留下来得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是魏志文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给手工茶找出路和蒙顶山茶产业化发展并不矛盾。
“手工茶本身应该定位为高端茶叶,但在名山的市场上常常卖不出高端的价格。”魏志文认为,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一,手工茶比机制茶耐泡;其二,手工茶比机制茶更具“灵性”。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筛选原材料的时候,手工茶更精细;在制作的时候,手工茶口感更好,更甘醇;其三,所有售价可观的高端茶叶几乎都是手工茶,市场上有部分消费者非常青睐手工茶。
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产品展销专区雅安展馆内,一位人称“茶祥子”的解茶人蒋维明就是崇尚手工制茶的人。
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位成都男人踏遍各大名山大川,学习了普洱、铁观音等各类茗茶的手工制作技艺,但最后他回到了蒙顶山。
蒋维明说,他看中的是蒙顶山茶的历史和现实优势,同时很看好它的未来。
展厅内,蒋维明将自己手工制作的一盒茶叶摆在了看台上,这盒茶叶净重330克,标价十七万元。为了展示蒙顶山茶的独特魅力,他将每天从蒙顶山采摘的新鲜茶叶运到了现场,摆上炒锅现场制茶。
蒋维明认为,要解开有价无市的困局,还得从品牌打造入手,一味靠规模化、市场化是不行的。
对于这个观点,名山县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卢福锦也极其赞同。
他告诉记者,目前该县手工制茶的市场可以说是个空白,客观地说这门传统手艺已经有萎缩的趋势,文化部门正在为保护和传承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做相关的工作。
目前,蒙顶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山县正在准备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申报工作,并且准备筹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