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粮农博弈:小麦大省托市幕后8/18
——安徽农发行支持夏粮收购扫描
说起今年夏粮收购,全国劳动模范、人称“麦王”的安徽太和县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洋这般描述:“夏粮收购由粮和钱两部分组成,托市是国家确定的小麦最低收购保护价。农民收获的小麦金黄沉甸甸;农发行的收购资金真金白银;收储库点也敞开收购,实现了粮出手钱到手。
早预见,积极应对抢粮风
6月麦黄,小麦主产省安徽迎来的是又一个“丰收之夏”。全省播种3550万亩小麦,获得总产238亿斤的好收成,分别较上年增加17万亩和2.6亿斤。
粮食不能顺利变现,即使丰收也难以确保农民增收。早在5月,安徽农发行的调研就显示,今年夏粮收购形势将异常复杂:受前期粮价持续走高影响,小麦市场价格大大高于国家托市价格,最低收购价和临储大量吸纳粮源的力量减弱,政策性收购与市场性收购比肩,企业竞争性收购和农民惜售待价而沽并存,收购主体和收购资金多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夏季粮油收购信贷工作任务更为繁重。
6月5日,安徽省全面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殊不知托市尚未开磅,新麦抢购风已然烽烟四起。
据安徽农发行赴滁州市夏粮收购督导组调查了解,由于该市地处皖东,又是安徽新麦较早登场的地区,与江苏接壤的天长、全椒、来安等县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新粮(红麦)“抢购风”。“抢购”主体五花八门,既有外省储备库和加工企业,也有粮食购销经纪人。
在全椒县襄河码头,一些收粮主体不仅挂出每斤0.92元高价收购新麦,而且在水分、杂质等方面要求也过于宽松,随意抬级抬价。受此价位吸引,每天都有粮贩将新麦送来装船外运,国储库点却遭冷遇,不少地方甚至出现“钱等粮”。
针对皖东“抢粮风”,安徽农发行审时度势,立即研究对策,两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夏粮收购资金供应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发行主动作为,合理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节奏,规范信贷操作行为,充分运用信贷杠杆引导价格走向,确保小麦市场稳定。
与此同时,安徽农发行还借助主流媒体的舆论和导向作用,纷纷展开对当前小麦供应充裕,国家调控力度加大,小麦价格不存在过度上涨内在动因的宣传,及时为“抢粮风”降温。
早谋划,双轮驱动稳市场
“作为夏季粮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农发行必须立足‘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确保收购顺利进行,确保粮农在农发行贷款企业能实现‘粮出手,钱到手’,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安徽农发行副行长韩毅如是说。
面对复杂收购形势,安徽农发行既立足全力支持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性收购,同时又做好市场化自主收购信贷服务,确保托市收购无法启动下不出现“卖粮难”,夏粮收购不出大的问题。
上述意见和措施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很快批转给省农委、中储粮安徽分公司、省粮食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求与安徽农发行加强配合协调,共同做好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及小麦市场化收购各项准备工作。
到5月20日的时候,全省已认定小麦最低收购价贷款资格企业19家,确认收储库点2050个,审批贷款143亿元;认定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资格企业307家,审批贷款56亿元。同时为确保收储库点合理布局,对极个别粮食主产区确实没有符合收购贷款条件的企业,商请当地政府、中储粮直属企业和其他有实力企业直接设点收购或委任收购,防止出现收购资金供应空白点。
在小麦主产区阜阳市,该市农发行及早把资金供应链条焊接在支持收购的“双轮驱动”上。一方面按托市收购预案启动要求,核准30亿元政策性收购资金,保证“敞开收购”。同时针对粮食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市场性收购可能占到相当比例的情况,审准8家购销企业和4家加工企业的市场性商业收购贷款20多亿元,一旦托市无法启动,则支持购销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确保不出现“卖粮难”。
早安排,防控风险多收粮
为有效防止小麦市场价格高位反弹、“抢粮风”再度抬头,安徽农发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理性收购。
为进一步规范信贷操作行为,安徽农发行逐级落实夏粮收购责任,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按照购销贸易类和加工转化类企业的不同标准,分别核实入市收购的开户企业贷款发放必须落实的各项条件,认真审核贷款审批时核批的小麦收购价格,对实际收购价格明显高于贷款核批价格的,控制贷款发放。对中储粮直属库及其委托收储库点在内的各类粮食企业收购的小麦,严格按照收购进度据实发放贷款,确保库贷挂钩,存贷一致,并配合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严格库存质量监督检查。
据统计,截至7月25日,安徽全省已累计投放最低收购价贷款77亿元,支持收购小麦80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