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粮食出口限岂不是“火上浇油”?
8月18日,乌克兰农业部副部长梅尔尼克对媒体透露,乌内阁当天没有审议对粮食出口实行配额限制问题。消息一出,正因俄罗斯小麦出口禁令而焦头烂额的全球市场不禁松了一口气。然而,由于乌克兰拟定的粮食出口配额启动时间为9月1日,在“普京禁令”生效后不到一周就考虑“跟风”,这岂不是要在两国炎炎旱情和俄罗斯自然火灾的映衬下“火上浇油”?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将进一步增加全球市场的供给紧张程度。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俄、乌两国这些措施的出台过程,就会发现:全球农产品特别是小麦期货市场已因为俄罗斯的粮食出口禁令而利空出尽,相关大宗商品期价预期早已飙升。在此背景下,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将难以引发更深度的恐慌情绪。
时间是决定两国出口限制负面影响孰大孰小的重要因素。自从普京8月5日一字一顿地宣布小麦出口禁令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就一轮接着一轮涨个不停。更重要的是,普京的命令让人们自然而然地预见到了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产粮大国限制出口的可能性,这等于提醒市场提前消化了来自基辅、甚至阿斯塔纳的负面消息。
相比之下,与俄罗斯在出台禁令具体行事方式上存在的诸多差异,从相对间接、却更接近心理层面的角度,决定了乌克兰粮食出口限制措施负面效应的相对有限。
首先,在举措出台的背景上,俄罗斯在出台禁令前已陷入本年度国内市场需求无法得到保证的窘境。俄权威农业分析机构和总理办公室对年度小麦产量的预期差距巨大,但无论前者的4350万吨或后者的6000万吨,都远不及上年度7800万吨的国内实际消费粮食规模。
而乌克兰的年度粮食产量预期已从4600万吨至4800万吨下降到4200万吨至4300万吨,这一显然更容易通过设置出口配额来弥补的差距意味着,乌克兰的本次粮食出口限制极有可能只是“一次性”措施,不会对其未来出口前景产生影响,其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也自然有限。要知道,在大宗商品期货的投资获利潜能已获充分激发的今天,市场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某种概念或预期之上的。
其次,在措施出台的程序上,俄罗斯的发布方式是由普京开其“尊口”。高层领导人直接颁布命令至行业及市场参与者,导致出口禁令在俄联邦政府层面未得到充分吸收和广泛确认,因此才会出现俄政府高官在禁令覆盖范围、起止时限、是否延长等问题上反复出现立场矛盾;“一言九鼎”之下的确切内容云遮雾绕,市场的恐慌程度由此可以想见。
而乌克兰政府不仅将粮食出口配额数字与粮食经销商协商一致,还将在政府会议上针对该问题进行审议,正规严谨的程序客观上淡化了此项限制措施的特殊性和影响广泛性。
最重要的是,与尚未入世的俄罗斯相比,乌克兰已于2008年5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一员,这一身份让其逐渐摆脱了过去被贴上的“政府行为方式国际化程度低下”等标签。而WTO在17日做出的“乌克兰尚未就其提议的粮食出口限额申请授权;若其希望实施出口限制,必须获得国际批准”的声明,在汇报了乌限制措施出台进展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必将在国际组织框架下得到严格审查和监督。面对一项几乎不会出现任何纰漏的政府措施,又有谁会在已然焦虑非常的情况下“自寻烦恼”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非但没有在俄小麦出口禁令的基础上“火上浇油”,反倒是给急欲入世、寻求全面彻底涉足国际经济大棋局的俄罗斯,提供了一份有针对性学习价值的“正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