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粮食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鹤壁市粮食高产创建实录-食品产业网
10月下旬,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的万亩土地上,刚刚播种完冬小麦没几天,看上去已微微泛绿。一个月前,就在这片土地上连续两年创造了全国万亩以上“一年两熟一吨半粮”的高产纪录。2010年,鹤壁市在浚县、淇滨区、淇县规划了8个万亩以上示范方,其中淇滨区钜桥万亩核心区小麦亩产695.4公斤再创全国高产新纪录,玉米亩产851.6公斤,连续两年亩产粮食超一吨半。浚县王庄乡3万亩示范区首创国内亩产小麦611.6公斤、玉米782.8公斤的高产纪录。
近年来,该市在粮食生产上以高产创建为突破口,通过政策调动、科技促动、示范带动,走出了一条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让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把高产创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的粮食高产创建新路。
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鹤壁市的粮食高产创建经历了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大面积推广、持续扩大成效4个阶段。“小面积试验田产量只是生物极限产量,大面积增产才是实实在在的农业产量。农技人员最想做的是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我们培育玉米高产品种就是向这一目标迈进。”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为在大田里复制试验田产量,鹤壁市把推广良种良法作为第一抓手,突破了高产创建的瓶颈。
鹤壁市按照“专家推介、市场认可、农民欢迎”的原则,优化品种布局,确定小麦以周麦16、周麦22、矮抗58等为主导品种,玉米以浚单18、浚单20等浚单系列为主导品种,为高产创建提供了品种支撑。市农科院培育出的浚单20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在良种配套良法上,鹤壁市一是创新技术模式,小麦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精播匀播、前氮后移、科学灌溉、综防统治、适时机收”为核心技术,玉米以“免耕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时浇灌、未病先防、适时晚收、秸秆还田”为核心技术。二是根据农业部高产创建技术规范,组织专家制定了《鹤壁市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程》、《鹤壁市夏玉米高产创建技术规程》,把小麦、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技术标准、操作要领等细化量化,使农户在生产管理上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两项措施的实施使鹤壁市的小麦、玉米平均产量连创新高,成功实现了在大田里复制试验田的产量。
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
“落实高产技术是高产创建成功的关键。上万亩耕地涉及几千农户,在推广过程中保证技术不走样,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实行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直接还田的‘六统一’服务,把关键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鹤壁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文艺说。目前,鹤壁市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技术推广专业服务队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村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六统一”服务格局,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把专家的技术变成了农民技能。
在服务形式上,鹤壁市一是组建专业服务队提供统一服务,即“技术推广队伍+专业服务队+统一服务”模式,强化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至今,市县乡仍保留着一支206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承包体制下把农技推广到千家万户的问题。二是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开展统一服务,即“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统一服务”、“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统一服务等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每个示范区培育了5个以上的农机、植保、粮食生产等专业化合作社,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统一服务,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三是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即“村两委+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统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职能,及时为各类服务组织开展统一服务提供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实施监管等保障。
此外,每个万亩示范区还培育了5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再辐射10-20户农户,让农民学有榜样。多项服务举措,使普通农民掌握并实施着专家级的高产创建技能。
把高产创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高产创建的前提,而县乡党委政府是高产创建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县乡党委政府和种粮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高产创建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持续推进。”鹤壁市市长丁巍表示。
这些年,鹤壁市在不折不扣落实种粮直补、综合补贴及良种补贴等普惠政策的同时,在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安排上对示范区进行倾斜;在涉农项目的申报,高产创建示范县乡优先;在国家粮食奖励资金的分配上,向高产创建示范乡镇倾斜;对高产创建作出特殊贡献的县乡基层干部,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在沼气建设、乡村公路、农村卫生所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方面对示范区优先安排;这些举措调动了示范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产创建变成了示范区农户的自觉行动。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高产创建的基础。鹤壁市通过整合实施财政部门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农业部门的标准粮田建设、土地部门的土地综合整治、水利部门的小农水等项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以水为例,现在3万亩示范区7天就能浇上水,而一般耕地20天才能浇上水。关键时节,7天浇上水和20天浇上水的作物产量差异会非常明显。在地力培肥方面,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实行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深耕,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到了1.5%以上,为持续高产奠定了肥力基础。通过这几年的建设,鹤壁市的几个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肥、灾能防”。目前,该市已拥有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800公斤的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为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高产创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测算,今年该市万亩核心区较大田年亩均增粮584公斤、增收1047元;3万亩示范区较大田年亩均增粮432公斤、增收765元。
10月,鹤壁市双五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分别位于浚县王庄乡和新镇镇。其中,王庄乡五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共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52037亩,涉及农户7537户;新镇镇五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共涉及18个行政村,面积52898亩,涉及农户8126户。创建如此大面积的成方连片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在全国也是首创。
近年来,该市在粮食生产上以高产创建为突破口,通过政策调动、科技促动、示范带动,走出了一条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让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把高产创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的粮食高产创建新路。
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
鹤壁市的粮食高产创建经历了小面积攻关、核心区示范、大面积推广、持续扩大成效4个阶段。“小面积试验田产量只是生物极限产量,大面积增产才是实实在在的农业产量。农技人员最想做的是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我们培育玉米高产品种就是向这一目标迈进。”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为在大田里复制试验田产量,鹤壁市把推广良种良法作为第一抓手,突破了高产创建的瓶颈。
鹤壁市按照“专家推介、市场认可、农民欢迎”的原则,优化品种布局,确定小麦以周麦16、周麦22、矮抗58等为主导品种,玉米以浚单18、浚单20等浚单系列为主导品种,为高产创建提供了品种支撑。市农科院培育出的浚单20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在良种配套良法上,鹤壁市一是创新技术模式,小麦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精播匀播、前氮后移、科学灌溉、综防统治、适时机收”为核心技术,玉米以“免耕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时浇灌、未病先防、适时晚收、秸秆还田”为核心技术。二是根据农业部高产创建技术规范,组织专家制定了《鹤壁市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程》、《鹤壁市夏玉米高产创建技术规程》,把小麦、玉米从播种到收获各个环节的管理目标、技术标准、操作要领等细化量化,使农户在生产管理上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两项措施的实施使鹤壁市的小麦、玉米平均产量连创新高,成功实现了在大田里复制试验田的产量。
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
“落实高产技术是高产创建成功的关键。上万亩耕地涉及几千农户,在推广过程中保证技术不走样,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实行统一机耕、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直接还田的‘六统一’服务,把关键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鹤壁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文艺说。目前,鹤壁市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技术推广专业服务队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村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六统一”服务格局,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把专家的技术变成了农民技能。
在服务形式上,鹤壁市一是组建专业服务队提供统一服务,即“技术推广队伍+专业服务队+统一服务”模式,强化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至今,市县乡仍保留着一支206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承包体制下把农技推广到千家万户的问题。二是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开展统一服务,即“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统一服务”、“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统一服务等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每个示范区培育了5个以上的农机、植保、粮食生产等专业化合作社,为示范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统一服务,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三是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即“村两委+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统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职能,及时为各类服务组织开展统一服务提供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实施监管等保障。
此外,每个万亩示范区还培育了5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再辐射10-20户农户,让农民学有榜样。多项服务举措,使普通农民掌握并实施着专家级的高产创建技能。
把高产创建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高产创建的前提,而县乡党委政府是高产创建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县乡党委政府和种粮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高产创建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持续推进。”鹤壁市市长丁巍表示。
这些年,鹤壁市在不折不扣落实种粮直补、综合补贴及良种补贴等普惠政策的同时,在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安排上对示范区进行倾斜;在涉农项目的申报,高产创建示范县乡优先;在国家粮食奖励资金的分配上,向高产创建示范乡镇倾斜;对高产创建作出特殊贡献的县乡基层干部,市委市政府给予奖励;在沼气建设、乡村公路、农村卫生所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方面对示范区优先安排;这些举措调动了示范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高产创建变成了示范区农户的自觉行动。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高产创建的基础。鹤壁市通过整合实施财政部门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农业部门的标准粮田建设、土地部门的土地综合整治、水利部门的小农水等项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以水为例,现在3万亩示范区7天就能浇上水,而一般耕地20天才能浇上水。关键时节,7天浇上水和20天浇上水的作物产量差异会非常明显。在地力培肥方面,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实行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深耕,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到了1.5%以上,为持续高产奠定了肥力基础。通过这几年的建设,鹤壁市的几个万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肥、灾能防”。目前,该市已拥有小麦亩产600公斤、玉米亩产800公斤的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为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高产创建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测算,今年该市万亩核心区较大田年亩均增粮584公斤、增收1047元;3万亩示范区较大田年亩均增粮432公斤、增收765元。
10月,鹤壁市双五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分别位于浚县王庄乡和新镇镇。其中,王庄乡五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共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52037亩,涉及农户7537户;新镇镇五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共涉及18个行政村,面积52898亩,涉及农户8126户。创建如此大面积的成方连片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在全国也是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