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转基因”从种子到餐桌

食品产业网 2010-12-22 16:26 粮食
“内忧外患”下 别丢了中国粮价话语权-食品产业网
  一场粮食争夺战,从2007年初世界食品涨价之初就悄然爆发。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已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国的其他粮食产业。一旦跨国粮商进一步取得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控制权,将使中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被动。当下,中国粮食市场面临“内忧外患”,围绕粮食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形势十分严峻。

  “转基因”从种子到餐桌 传统种植业遭冲击

  近几年,“转基因”一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说到“转基因”不能不提到它的发明和推广者:孟山都。他们清楚,控制了种子便控制了食物,这是战略性的,比枪支、炸药更强大。转基因作物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旦种植了转基因作物,野生农作物将从此灭绝;二是转基因产品不能像野生农作物那样,可以用打下的粮食作为来年的种子,而只能每年都购买新种子;三是对农药化肥具有特殊要求,只能使用转基因种子公司指定的农药化肥。

  作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的中国,“转基因”的冲击正逐步扩大。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阿根廷正是由于转基因的侵入,使他们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时至今天,全球已有140多万农民种植着大约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它正不断蚕食着所到之处人们的健康和种植环境,长此以往传统作物将有可能被完全替代,这种灾难性的毁坏将是不可逆的。面对中国来势汹汹的“转基因”,为了中国传统种植业的长盛和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勇于说“不”。

  “外来者”触角延伸 涉猎范围不断扩大

  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中国目前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粮食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市场集中度很低。自从2008年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结束后,跨国公司便正式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从单纯贸易到控制整个粮油产业链,“外来者”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人们一定还对2004年中国大豆企业赴美采购大豆的惨痛教训记忆犹新。如今“大豆之殇”余痛未消,其他粮食作物市场似乎又将重演“悲剧”。跨国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将手伸向了我国玉米、小麦、水稻、棉花等领域。有人说中国大豆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是有谁想过“扶不起”的真正原因何在?不难发现,正是从2008年开始,我国粮食市场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据了解,外资大粮商往往通过控制价格的方式来清理门户。这样的情况在2010年表现的尤为突出,今夏国际粮商中原“抢粮”只是开始,继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他们还要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而他们在秋粮收购上的做法同前期如出一辙,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夺市场令国内粮食收购企业面临不小的生存危机。中国应该汲取“大豆危机”的深刻教训,如果国际粮油巨头对粮食加工的渗透像“大豆危机”一样,控制加工和流通领域,那么中国粮食安全将会遭受严重威胁。

  “外患”之下 “内忧”连连

  当下,仅“ABCD”这四大跨国粮商就已经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随着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逐步实施,国内企业将逐渐失去话语权。近几年,全球粮食危机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仅俄罗斯干旱就可以促使全球粮价暴涨甚至变成一场“海啸”,数以亿计的人陷入饥荒。而作为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却很好的保证了粮食的供应,其中粮食库存体系和市场供应环节都把握到位。然而自今年夏粮收购至今,关于粮食收购主体中储粮和中粮涉嫌推高粮价的新闻不绝于耳,而在前期国家相关部委组成的调查组检查中并无查出有实质性的问题。目前,中储粮更是被叫停了贸易经营业务,这令国际粮油巨头蠢蠢欲动,开始制定策略趁虚而入抢占中国粮油市场。

  其实仔细想想,今年粮价上涨是存在必然之处的。首先,天气异常令全球面临粮食危机,中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其次,游资充裕,非理性推高国内外粮食价格;第三,国际粮商进入中国粮食市场,高价抢购;第四,生物能源概念将持续;第五,农资成本大幅提高;第六,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粮价稳步上涨;第七,耕地减少,农民惜售;第八,经济在发展,历史在进步。面对如此之多的上涨理由,国内粮企推高粮价的论断简直不堪一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反复提及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表态,意味着稳定国内粮食供应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试想,如果没有自家的企业支撑,危难之时心将如何不慌?现在,“外患”早已真实存在了,并且越来越强大,在这个紧要关头“内忧”更要妥善解决,减少内耗,不要让我们最最珍贵的粮源异主!

  中国粮食价格话语权不能丢

  自2008年外资粮食企业大举进军中国粮食市场以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对大豆和食用油价格掌控能力的沦陷给我们敲响了严厉的警钟。有专家认为,外资企业等多主体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购销状况,导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部分企业和商人会囤积粮食,然后释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一样趁机炒高粮价,这会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对粮食价格变化最敏感的主要是一些丧失了粮食自主权的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由过去尚能粮食自己变为粮食净进口国,且进口来源大多是来自于发达国家。而对于没有什么天然资源可依赖的日本,他们应对粮食价格波动的策略则是“政府一直在增加谷物库存”,这是否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呢?

  是谁在垂涎中国粮食价格的话语权?作为初级粮食产品的丰收者并不值得炫耀,唯有把这些丰收粮食的收购、贮藏、加工、定价和销售权等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够真正保粮食安全,我们目前似乎还相差很远。有人说,我国粮食生产对外依存度还是比较低的。就算如此,我国化肥生产中硫磺与钾肥的依存度却是相当高的,国外有可能通过提高肥料成本,抬高我国粮食价格。作为粮食生产大国,要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确保化肥的安全。如果不能掌握化肥价格定价权,最终也难以掌握粮食定价权。

  至此不难看出,外资粮油巨头在中国粮食市场正“步步为营”,国际粮商正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国内粮食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尚无真正的大企业可以与之抗衡。当今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产品、企业对企业的争斗,而是国家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的抗衡。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政府的责任不只在于“催种催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国际化趋势整合、强化中国的粮食产业链,强强联合,减少内耗,以打造中国自己的“ABCD”,牢牢抓住中国粮食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