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特点
序言形象地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够吃”、“不好吃”、“不敢吃”三个阶段,并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粮油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为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的措施,特别是要建立行政官员负责制,理顺管理关系,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日常监督,才能缓解群众不安情绪,提振政府公信力。序言还从自身工作出发,提出了实现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加快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建立赏罚分明的粮食补贴政策;建立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粮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积极开拓粮油新资源;提高全民族的节粮意识。这些观点和建议务实中肯,系统全面,有破有立,突出重点,充分反映了中国“粮食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
二是具有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撰稿队伍逐步扩大,立论建言有独到的见解。经过连续9年的编纂出版工作,《报告》的撰稿队伍日益壮大。作为63年来首位中国籍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先生今年首次为本书撰写了《世界粮食市场》一文。何昌垂先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20余年,是国际粮农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专家。他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回顾2010年世界粮食市场,并展望2011年世界粮食市场。《报告》其他部分的内容分别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农发行等相关部委的学者型官员或知名院校专家撰稿。作为业内权威人士,他们对2010年粮食相关政策走向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解读,大大提升了《报告》的质量,彰显了《报告》的国际性、学术性特色。
三是专题研讨百家争鸣,凸显学术性、民间性风格。《报告》围绕粮食安全这个核心课题,统筹遴选了基因工程、粮食宏观调控、国内外粮价上涨、国家收储影响、外资对粮市影响、食用油安全、粮食风险基金等13个市场热点问题,分别从生产、流通、供需、价格、产业链安全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粮食市场进行全方位剖析,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争论较大的课题,《报告》坚持学术性和民间性,通过刊登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以期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