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李金华与粮食的那些事儿

四川新闻网 2011-09-29 11:28 粮食
走基层的日子,有太多的小人物触动着我。乡村的小路和田间的埂道走多了,和农民兄弟们亲密接触的时间长了

        走基层的日子,有太多的“小人物”触动着我。乡村的小路和田间的埂道走多了,和农民兄弟们亲密接触的时间长了,我的身上多了一份对农村的感慨和留恋。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不再是刚开始接触时的害羞和不善表达。很多农民兄弟开始主动拉着记者的手说起了家常事。话从农民兄弟的口中说出,除了淳朴的浓浓乡村气息,更多的是他们对于基层工作的热爱与执着。走基层到彭县,李金华这个名字总在山坡下、田埂边、屋前檐下被提起,他的身份卑微而伟大。他只是彭山县科技服务团队一个普通的队员,但却也是彭山成千上万农民种粮致富的好帮手!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8日(记者 张进春)一年有1/3多的时间双腿插在田里,与粮食打了34年交道,谈起粮食就像是说起自己的孩子那样动情。这位68岁的老人对粮食生产的执着令我感动,他已经深深地“陷进粮食里”。他就是彭山县粮食局助农增产致富的特派员李金华。

  8年前,他被县里指派为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种粮食的科技服务团队成员。在科技服务团队成员的岗位上,李金华虽然吃尽了酸甜苦辣,但他却在几年时间内,把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从500亩发展到了3万多亩,直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仅2011年就为农民增加收入800多万元。

  在成为科技服务团成员之前,李金华从事粮食收购工作,到今年算来他已经与粮食打了34年的交道。一年有三分之一还要多的时间双腿扎在田里,因为找他咨询粮食生产的农民兄弟多,李金华每个月的电话费都要比别人要多花两倍多。

  在农民兄弟的眼里,李金华是一个实干主义者。记者在河心村田间的路上,遇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农民兄弟,交谈中,他跟记者提起了李金华的一件给他记忆最深刻的实事儿。几年前,李金华开着摩托车进村,恰好看到一位大娘在地里抹眼泪。原来她家种的5亩多地土豆因疮痂病基本绝收。李金早找村干部仔细一打听,全村受重创的人家有七八户,五六十亩土地绝收!李金华坐不住了。当时已经51岁的他请来省农科院土肥专家、成都市第二农科所蔬菜专家以及北京京山公司的专家,两次到河心村,为土豆会诊。专家诊出问题所在,并建议采取了相应的整救措施,土豆的损失才大大的降低。至今,大娘都很感激李金华,每每在田间地头遇到李金华,大娘总是要拉着李金华往家里坐会儿喝杯茶。

  在李金华的眼里,农民们对他很尊敬。每每遇到种植的农作物有异常,都很虚心地向他讨教对策,李金华也经常下田地帮忙指导工作。可事情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简单,李金华在扶农致富工作遇到的困难远远比想象中的多得多。

  2003年9月,刚当上科技特派员的李金华心想,如果只是指手画脚,不办实事,农民得不到实惠,自己也算不上一个称职的科技特派员;只有为农民传技术,给良种,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于是,李金华决定到川农大找专门研究、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任正隆教授给种子,给技术。经过多次的登门拜访和软磨硬缠,任正隆教授才同意免费为彭山提供能种植500亩面积的川农系列良种小麦,用于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的效果十分好,凡种植川农系列小麦良种的农户,一般每亩产量都比普通小麦高出了100多公斤,增收200元左右。为此,川农系列小麦品种在彭山推广种植十分顺利,到2005年,全县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一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