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建设可持续、抗风险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

期货日报 2011-11-09 10:29 粮食
努力建设可持续、抗风险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2011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简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

 努力建设可持续、抗风险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2011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简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举国上下关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永恒主题。在全球“粮食危机”预警频频拉响的时刻,由李经谋先生主编的《2011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放眼全球,聚焦中国,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阐述,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010年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23点,超过2008年“粮食危机”峰值,创出该指数自建立以来的新高。今年年初延续至今的中东动乱与粮价大幅上涨不无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又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2010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取得了“七连丰”的骄人成绩。新中国成立60余年,尤其是3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供给因此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粮食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体系初步形成。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虽无近忧,但有远忧。因此,认真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进行排查和梳理很有必要。

  从全球粮情看,粮食供需紧平衡呈常态化。世界粮食年产量在21亿—22亿吨已徘徊了近10年,同期世界人口由65亿增至目前的近70亿,世界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仅300公斤左右。随着全球用于生物燃料的粮食数量逐年增加,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回旋余地已不大,全球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粮食价格将长期高位运行,我国利用进口调剂粮食缺口的空间被压缩,进口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七连丰”,但粮食生产在5亿吨徘徊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加之粮食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离减产的拐点也可能就越近,中国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综合来看,粮食生产基础不稳、比较优势下降、国内外价格接轨、粮食流通建设滞后等会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重要特征。一是我国粮食供需进入紧平衡的新阶段,粮食自给率要继续保持95%的目标值仍有很大困难。2008年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我国粮食要坚持基本依靠国内保证粮食安全供应,包括谷物、豆类在内的粮食自给率要提高到95%,但2010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达到创纪录的6695万吨,我国目前粮食自给率的下降趋势值得重视。由于近年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和食品消费升级,三大主粮品种中的粳稻、优质小麦、玉米等都出现了供需偏紧的苗头。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也出现刚性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导致我国粮食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种粮农民和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科技创新支撑力不足,再增产的难度非常大。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粮食品种国内外价格高度接轨,随着粮食金融属性和能源属性的增强,国际粮价可能出现的大幅上涨将会加大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削弱我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四是粮食流通体系的建设仍然滞后,现代粮食物流及新型的收购网、销售网问题均未系统解决,粮食流通仍是弱势产业。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十二五”期间,如何在紧平衡中求平衡,在高通胀中求稳定,在国际化中求自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报告》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通过9年多的实践、总结、升华,《报告》每年都有改进,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次的《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开篇序言,从国情粮情出发,重点突出,赋有新意。由李经谋先生撰写的序言堪称《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的点睛之笔,《报告》1—8卷的序言均以“春天”作题,被专家称为“春天的交响曲”。随着国内外粮食形势的重大变化,本卷序言改以“将军金甲夜不脱”为名,既蕴含了粮食安全的严峻性,又意在勉励广大“粮食人”在成绩面前毫不松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可持续、抗风险的中国粮食安全体系而奋斗。

  序言形象地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够吃”、“不好吃”、“不敢吃”三个阶段,并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粮油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为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的措施,特别是要建立行政官员负责制,理顺管理关系,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日常监督,才能缓解群众不安情绪,提振政府公信力。序言还从自身工作出发,提出了实现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加快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建立赏罚分明的粮食补贴政策;建立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加快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粮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积极开拓粮油新资源;提高全民族的节粮意识。这些观点和建议务实中肯,系统全面,有破有立,突出重点,充分反映了中国“粮食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

  二是具有代表性、专业性、权威性的撰稿队伍逐步扩大,立论建言有独到的见解。经过连续9年的编纂出版工作,《报告》的撰稿队伍日益壮大。作为63年来首位中国籍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何昌垂先生今年首次为本书撰写了《世界粮食市场》一文。何昌垂先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任职20余年,是国际粮农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专家。他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全面回顾2010年世界粮食市场,并展望2011年世界粮食市场。《报告》其他部分的内容分别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农发行等相关部委的学者型官员或知名院校专家撰稿。作为业内权威人士,他们对2010年粮食相关政策走向及热点问题的专业解读,大大提升了《报告》的质量,彰显了《报告》的国际性、学术性特色。

  三是专题研讨百家争鸣,凸显学术性、民间性风格。《报告》围绕粮食安全这个核心课题,统筹遴选了基因工程、粮食宏观调控、国内外粮价上涨、国家收储影响、外资对粮市影响、食用油安全、粮食风险基金等13个市场热点问题,分别从生产、流通、供需、价格、产业链安全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粮食市场进行全方位剖析,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争论较大的课题,《报告》坚持学术性和民间性,通过刊登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以期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

  《报告》已出版了9卷,每一卷都能围绕当年粮食市场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积极献言出力,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综合看来,9年时间里,《报告》已被打造成我国粮食行业有影响力的年度蓝皮书之一,成为广大“粮食人”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权威读物。

  (本版文章略有删节)

  主编简介

  李经谋:高级经济师,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第八届河南省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推动中国商业进程商界精英、中国十大市场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先后任职于河南省粮食厅、河南省商业管理委员会、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单位。现任国家粮食局顾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粮食批发市场分会理事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名誉董事长、中华粮网高级顾问。在长期的粮食市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主编专著多部,并多次荣获部省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