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状元县发展粮食经济纪实
新华社长春11月24日电(记者雷中原、齐海山)积雪尚未全部覆盖黑油油的土地,吉林省榆树市的农民们带着今年粮食产量又攀新高的喜悦,正在紧张地收拾田里的秸秆,为明年的丰收做准备。已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七连冠”、成就“天下第一粮仓”美名的榆树市,不断探索产粮大县发展新途径,用畜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用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一条“以农为主”的发展路径,推动该市逐步摆脱了“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束缚。
过腹转化增效益 标准化里上规模
“每月农历的一、四、七为瘦牛集,三、六、九是肥牛集,前来赶集的‘牛’络绎不绝,每个集日都在近万头。”在榆树市五棵树镇汉夏黄牛市场,养牛大户马凯一边忙活交易一边跟记者唠嗑。
这个市场是2010年10月投入使用的,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平均每个集日黄牛上市交易量可达5000头以上,每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00万元,解决就业1500人以上。
五棵树镇党委书记徐阁说:“我们镇一马平川的黑土地,粮食产量多,用酒糟作饲料养牛的农户比较多,于是自发形成了黄牛交易集散地。每头肉牛纯收入超过3000元,不仅富裕了农民,也推动了农民标准化养殖的积极性。”
依托大粮仓,榆树市的畜牧业规模化不断发展,产值达到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6%,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430元,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30%。吉林正榆、宏福肉牛、四海生猪等龙头企业陆续建厂,带动起来大批专业园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不断推动榆树市由牧业大市向牧业强市转变。
土地托管双受益 农机合作社变“保姆”
在五棵树镇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满手油污的合作社经理陈卓在一间贴满各级领导考察照片的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他说:“合作社建立之初,一家一户的农田根本就不能使用机械。”田丰合作社从最初的几十公顷农田到后来的近500公顷,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不断增加。
“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整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全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是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社员一分钱不投入,到年底一样有账算。”陈卓说。
在榆树市,不少乡村成立了专业的农机合作社,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土地整合起来,充分使用大型农机具,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目的。
“我们2010年被托管的土地每公顷玉米可降低成本800元,增加产量1000公斤,批量销售每公斤还能多卖0.04元,折算了一下每公顷至少增收2500元。”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谢大林说。
在刘家镇刘家村的村部里,一排排大中型农机具整齐地排列在车库里,村支部书记李铁汉说:“我们村成立了禹舜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程农业机械化,合作社连片耕种的300公顷土地,现在只用原来劳动力的20%,剩余劳动力都可另走生财之路。”
深加工为农业“镀金” 产业链延长促增收
“榆树的粮食不愁卖,这么多家企业都在争咱们手中的粮食呢!”五棵树镇合发村农民李军说。67岁的李军身上的衣服挂满了玉米须子,刚刚从秋收现场赶回来的他一脸的兴奋,“今年一公顷能拉八车玉米棒子,估算下来一公顷的产量至少两万八千斤。现在市场收购的玉米棒子每公斤一块四到一块五之间。粮食丰收、收购价还高,今年估计我能赚20万元左右。”李军说。
在榆树市,粮食价格较周边县市要高,主要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为种粮农民带来了效益,更为榆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榆树市通过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特色之路。
“中粮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通威集团、京粮集团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把榆树市当作了发展宝地,目前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7%以上。”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说,目前落户榆树市的外埠企业100多家,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白酒酿造、畜禽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规模。
“农业是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榆树市90%的工业都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李国强说:“尽管榆树也要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但决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产业链条一头连着耕地,一头连着加工厂,“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市,正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一个单纯的产粮大市逐步跨入农业强市的行列,一个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县域经济强劲厚实、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