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份喜悦在龙江人心头荡漾的不仅仅是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信心和动力。粮食大丰收给我省建设农业强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给我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站上顶峰的黑龙江农业如何向新的高峰攀登——把粮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向现代化农业再发力?在我省粮食产量和商品量创全国双第一之时,我们派记者行走在隆冬时节的黑土地上,去感受龙江农业春的气息。
连年丰收,今又丰收。2011年伴随粮食生产创出的历史性辉煌,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在粮食生产的提振下硕果累累,亮点纷呈——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测算,今年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量有望继续超过1000元,突破7000元大关。年终岁尾,记者从省农委了解到,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再创佳绩,十大成果铸就辉煌。
一是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平均每年以100多亿斤的速度增长,继去年突破千亿斤大关后,今年再夺特大丰收,达到1114.1亿斤,比去年增产111.5亿斤,粮食增量占全国的22.6%,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首次超过连续10年高居全国产粮榜首的河南省,成为全国惟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
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七千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后,连续三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去年登上6000元新台阶。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连年的丰收带来了连年的增收。近年来,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强,农民种粮收入稳步提高。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测算,今年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量有望继续超过一千元,至少突破7000元大关。
三是新农村建设发生显著变化。在35个重点示范村的示范引导、带动促进下,全省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3085个村开展达标建设,相当于前两批的2.5倍;旧村改造向整村新建提升,177个村实施了整村新建;建设手段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多元投入转变,116个村通过宅基地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引进资金76.6亿元,同比增加近2倍。
四是现代大农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总数达到558个。新增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63台;新增水稻插秧机1.3万台、收获机3500台、玉米收获机3100台。今年全省秋整地1.4亿亩,整地数量增加、水旱田同步、连片规模扩大、质量标准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机化的加快推进。
五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省农村粮食高产创建田8631万亩,比非创建田亩平均增产10%以上。水稻育苗大棚数量增、科技含量高,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全省有2410万亩水稻实现了统一智能浸种催芽育苗。盐碱地种稻种草、长效抗旱节水、玉米和大豆育苗移栽等技术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在盐碱地PH值10.5和盐碱水PH值8.86以上情况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330亩盐碱地水稻试验第一年平均亩产为254.5公斤。
六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36个,总数达到18583个,位居全国第7位;农民成员发展到20.63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与按投入分配以及按家庭成员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有14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了二次分配。
七是农产品市场营销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由注重种植向更重视营销转变。第一次开通了马铃薯南销专列,已发运6列,数量之多创全国之最,有效促进了我省马铃薯销售,拉动了价格走高。今年全省商品薯和加工薯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比常年分别高0.13元和0.1元,比甘肃、内蒙古等主产省(区)平均高0.2元以上。
八是蔬菜生产迅猛发展。全省蔬菜种植664.8万亩,比去年增加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4.5万亩,比去年增长35.9%;蔬菜总产1630多万吨,比去年增加200多万吨。全省菜农户均收入3.6万元,比去年提高10%以上。
九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省新建、续建投资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加工大项目191个,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开工项目数量、投资额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形成了以肇东、富锦2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宾西、双城等10个专业园区为基础的“2+10”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发展格局。预计全年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比去年增长30%以上。
十是农机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引进美国爱科、迪尔、挪威格兰、洛阳一拖等大型农机制造企业19户,爱科(大庆)公司、格兰(大庆)公司、哈尔滨东金集团等5户企业已建成投产。到10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