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10.86亿斤
今年,大庆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10.86亿斤,比去年增加10.76亿斤。至此,大庆粮食产量已连续两年破百亿斤,大庆用占全省5%的耕地,产出10%的粮食。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世喜说,今年粮食取得大丰收,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天时、地利、人和。
王世喜说,整个种植季节气候都非常好,用四个字形容就是“雨水调和”。每个地区的粮食产量都非常均衡,既没有过高的亩产量,也没有过低的亩产量。
今年全市种植业呈现出优质高产作物增加、经济作物比例扩大的格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973.03万亩,瓜、豆、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76万亩,青贮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24.98万亩。
另外,大庆市今年粮食整体成熟度好,这与春季科技抗低温、技术服务指导到位、水源保障充足密不可分。为了使粮食增产增收,在4月上旬低温的情况下,大庆市引进了一批抗低温、跨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
资料显示,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旱区,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440毫米,年蒸发量1600毫米,为十年九旱的气候形势。
“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农业技术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王世喜说。
据了解,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后,亩均增产450公斤以上,每亩地增收500元;用水量为喷灌的1/2,比喷灌节水50%,比漫灌节水86%。另外,作物的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
为了改变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从2005年起,大庆市开始实施旱田喷灌工程。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3亿元,目前配套喷灌设备已超过1.2万余套。
另外,大庆市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闻延伸
大庆市粮食增产65%靠科技
“增产减本”使农民多赚6.1亿元
大同区农民段春玉数着卖粮赚回来的钱,嘴里念叨着:“今年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比原来用普通方法种玉米,每亩多收500元。一亩增收这么多,这是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
记者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今年全市13大项80小项的先进技术带动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业技术让农民增收6.1亿元。
“增产减本”农民增收6.1亿
“大庆市每年的播种面积是固定的,要增产就要单产大幅提升,这就要靠科技增产,包括增产技术和防灾技术,如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等。科技在大庆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世喜告诉记者。
今年是大庆的丰收年,大庆的粮食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10.86亿斤,比去年的100.1亿斤增加了10.76亿斤。
“这增收的10.76亿斤中有65%是靠科技实现的。”王世喜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76亿斤的65%就是6.994亿斤。目前大庆的玉米收购价是每斤0.85元,照此计算,科技的力量让农民多进账5.9亿元;而大庆市今年又对400万亩的土地施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减少化肥花销至少5元,农民又减少了成本支出20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今年,科技让农民增收6.1亿元以上。
科技作物收购价更高
大庆是著名的盐碱地,能在盐碱地上种出粮食,科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省水利厅今年在大庆市推广的“150万亩高产旱田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试点工程让大庆市的盐碱地里结出了硕大金黄的高产优质玉米。
作为最早参与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农户,大同区祝三乡平桥村村长郭景全已经是第三年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了。他说:“玉米膜下滴灌助我增产又增产。”
他说,原来一般田地亩产量也就是一千斤,采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后每亩地最低也能产出一千六七百斤,产量大大增加。第二,科技作物卖价高。一般玉米卖八毛钱一斤,膜下滴灌玉米质量好,能卖到八毛五到九毛。
“大庆市四个县中,三个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庆的粮食先进县比例全省第一。”王世喜说。
科技下乡让农民怀揣技能
“以前白菜地里总生虫子,我都不知道如何防治,现在全明白了!多学点科技知识,靠减灾技术还能增产呢!”林甸县农民黄兴庆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从11月下旬开始,大庆市科普之冬培训班开班,掀起了大庆市农业科普之冬的序幕。
据了解,培训期间,农技人员还为前来听课的农民发放了玉米膜下滴灌生产技术手册、农民转移就业培训读本、农民务工培训手册等书籍。“预计今年科普之冬培训班将培训农民30万人次。”王世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