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仁寿县粮食生产连年增长

搜眉山社区 2011-12-30 10:18 粮食
仁寿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浅丘区,耕地面积9.17万公顷,农业人口140万左右,是全国产粮大县,全省产粮第一

    仁寿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浅丘区,耕地面积9.17万公顷,农业人口140万左右,是全国产粮大县,全省产粮第一大县。

  近年来,该县抢抓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健全五大体系,全力打造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2011年,粮食总产86.6万吨,与2003年比,年均增长1.38%。

  强化领导责任

  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农办、财政、交通、农业、国土、水利、农机等部门为成员的粮食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粮食生产的指挥协调;推行粮食生产的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层层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将粮食生产各项指标及要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粮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评先评优挂钩。与工资、奖金挂钩,对在粮食生产中出现重大失误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并给予相应处分。

  确保粮食规模

  建立生产保障体系

  在“一村一品”的规划基础上,编制了《仁寿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优质粮油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产业带100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撂荒地实行责任追究和惩戒并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推广“稻—麦(油)”和“麦/玉/豆”等三熟轮作模式,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50万亩左右,耕地复种指数达到300%以上;合理调整结构,结合“十年九旱”的农业气候,全县按“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裙子”的模式调整农业结构,“以调制旱”,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发展了多种经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在规划的粮食产业带中,按照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机能进要求,加强田间“三网”建设,高规格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良田,打造粮食生产基地,大大改善了农田排灌和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配套条件。

  狠抓科技支撑

  打造粮食高产体系

  依托科研机构,攻克高产示范技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重点打造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示范园”、“稻麦轮作示范园”等三个粮食生产示范园区;大力推行“五良”技术:良种、良法、良制、良机、良壤,提高粮食产量;农机与农艺相融合,节本增效提升种粮效能,在粮食“耕、播、收、运”等关键环节,推广运用适合丘区地形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为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更极大提升了种粮效益;植保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达到80%以上,粮食高产得以保障;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机制,将农技、土肥、植保、科教等业务股站的人员组织起来,建立了县级农业专家组。

  整合涉农资源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

  在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该县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打捆的方式进行建设。如全国产粮大县资金、全国新增500亿公斤和四川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资金、四川现代农业水稻产业项目、小农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全部打捆用于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县本级财政将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以“一卡通”形式及时发放到户,对种粮大户按每亩100元予以补贴。县委、县政府还设立了粮食生产“丰收杯”,对粮食生产的先进乡镇、先进个人和“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大胆创新机制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仁寿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优质粮食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关于培育种粮大户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基地发展和补贴办法,规范了对种粮农民的扶持措施,调动各级各部门关注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还建起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提高了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