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广东科学发展进入新的文化自觉阶段 06-26

南方日报 2012-06-26 10:52 粮食
广东科学发展进入新的文化自觉阶段 06-26 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归纳和

广东科学发展进入新的文化自觉阶段  06-26

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谈到,归纳和提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统一,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标志着广东推进科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自觉阶段”。他认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东,“它与我们目前所处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地位是相适应的。”

访谈中,田丰还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省社科联接下来将以“岭南大讲堂”为基地,邀请专家学者就“广东精神”发表独到见解,帮助更多市民领会吸收“广东精神”的精髓,还将组织专人赴基层宣讲。

南方日报记者郭珊

统筹:李平科

用文化占领

科学发展制高点

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就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出“广东精神”,就是要用文化来打造精神支柱,为广东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南方日报:您此前曾表示,提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标志着广东推进科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自觉阶段。为什么这么说?

田丰:“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最初提出来的概念,呼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当对自身的文化在尊重之余,更要清醒认识其历史使命所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对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文化自觉达到新的境界。首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它不仅是生产力、创造力,更是参与全球化语境下竞争的“软实力”。提出“广东精神”,表明了广东用文化占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用文化引领发展的态度,这事实上已经深入到“文化”一词的核心层面。其次,广东一直深受市场经济浸润,这种“文化自觉”也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就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出“广东精神”,就是要用文化来打造精神支柱,为广东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参与此次“广东精神”提炼工作的著名研究学者,您怎么看待“广东精神”在历史上的渊源流变?这次提出的表述语您觉得最重要的创新之处何在?

田丰:我认为这次提出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曾经涌现出许多影响全国、家喻户晓的表述语,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些表述语的实质是鼓励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走向市场经济,积极参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激发生产力、创新力和社会活力。发展到今天,广东连续多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因而需要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强调的又是什么呢?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东,这是将“广东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我认为它与我们目前所处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地位是相适应的。

让“广东精神”

融入百姓生活

推广宣传“广东精神”,关键就在于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建设实践、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这次“践行广东精神”活动中,除了常见的宣讲、座谈等方式之外,也开始推广至微博等现代科技平台,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那么您对于推广宣传广东精神有什么建议?

田丰:让“广东精神”深入人心,在人民心中形成文化认同,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我认为这是我们推广宣传“广东精神”的初衷和目的。文化和经济不应该是“两张皮”,我们现在致力于打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幸福文化”,它与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是相辅相成、交相融合的。

以“厚于德”为例,在我看来,“厚于德”是广东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广东人的慷慨相助、乐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也体现在广东近代以来对新思想和新事物一以贯之的开放包容、对不同族群的相互接纳上,体现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具有广泛认同的共同精神家园上。往小的方面说,它还体现在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上。

同样地,“诚于信”、“敏于行”既能体现在广东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彰显的时代精神,如公平竞争、以诚相待、开拓进取,也能体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重视承诺、有责任感、敢想敢做的群体性格上。

因此,推广宣传“广东精神”关键就在于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建设实践、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鼓励全省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和本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掀起“践行广东精神”的热潮,让“广东精神”真正融入生活。

南方日报:省社科联前段时间曾专门就“践行广东精神”活动组织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哪些地市开展的活动值得借鉴?

田丰:有很多。比如云浮将得天独厚的禅宗传统文化资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振兴光大优秀民俗文化相结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惠州把“广东精神”引入中小学课堂,并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积极推动“道德讲堂”建设,全力打造机关、企业、行业、社区、村镇、学校、新市民等7类“道德讲堂”,宣扬社会公德、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作出了富于新意、卓有成效的尝试。

培育大师将

“广东精神”发扬光大

一种精神的产生和传播,它的影响力、引领力是需要底蕴的,在历史上,广东涌现过许多的思想学术大师,比如六祖惠能、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才

南方日报:最近几年来,广东文化界一直呼吁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多出名家、大师,那么在您看来,践行“广东精神”与促进思想、学术、文化界的活跃繁荣、建设文化强省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田丰: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一种精神的产生和传播,它的影响力、引领力是需要底蕴的,在历史上,广东涌现过许许多多的思想学术大师,比如六祖惠能、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等。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才。目前广东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制定规划方案,高度重视引进培育人才工作,去年我们省社科联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启动了“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的评选工作,目的就是通过奖励我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理论粤军,进一步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提高人才的待遇,为青年人才施展才能搭建更宽阔的平台。还要让我们的人才在广东媒体上展示自我,提升知名度。还包括更为漫长的建设工作,就是要打造更好的、更适宜人才生根壮大的文化生态,理解人才、包容怪才、多出大师,才能让“广东精神”发扬光大。

人物名片

田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3年出生,1968年上山下乡,1979年起在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广东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山大学客座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珠三角改革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研究的学科方向主要是文化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力,有丰富的决策研究经验和成果。代表作有《文化进步论》、《文化竞争力研究》、《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与战略》等。主持过多项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重要战略决策研究课题。多项学术成果分别荣获中国图书奖、广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