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渔业随“鱼”应变 09-12
海南省渔业随“鱼”应变 09-12
深水网箱养殖模式悄然崛起,使我省海水养殖实现了由港湾向近海发展;随着“造大船”工程的实施,海洋捕捞逐渐实现了从近海向外海拓展;一批渔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提升了渔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渔民抗风险能力……这是我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渔业带来的新气象。
去年,我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31%和76.83%。渔业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从2007年的170亿元、107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301亿元、188亿元,分别增长76.83%和76.31%。
值得一提的是,水产品出口取得“三个第一”:2008年以来水产品出口值每年居我省地产品出口第一,2011年、2012年上半年,输欧水产品居全国第一,罗非鱼及其制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即水产品生产从以捕捞为主,向捕捞与养殖并举,逐步向以养殖为主转变;海洋捕捞从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近海捕捞与外海、远洋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远洋捕捞为主转变;水产品从由初级加工为主,向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并举,逐步向水产品综合利用为主转变。逐步形成从陆到海,从浅到深,从水面到水底,从第一产业为主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格局。
水产养殖方面———
全面实施罗非鱼精养工程,加大低产旧池塘改造。2008年以来,我省对5万亩低产旧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完善了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养殖密度和产量稳步提高,使水产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罗非鱼现已成为我省最大宗的养殖产品,目前我省罗非鱼养殖产量及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另悉,今年我省计划安排1000万元用于全省低产旧池塘改造,计划完成1.25万亩至2万亩老旧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实现渔业增产百姓增收。
深水网箱养殖是近年来我省海水养殖呈现的新亮点。养殖容量大、病害少、产量高的深水网箱被誉为渔民增收的“水上银行”。我省多渠道筹资,大力推进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目前深水网箱总数发展到3399口,是2007年以前总数的4倍多,已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悄然崛起,实现了海水养殖从港湾、内海向浅海的战略性转移,拓展了养殖生产新空间,提升了海水养殖的基地化、设施化、集约化水平。
海洋捕捞方面———
为壮大我省外海捕捞作业能力,调整优化捕捞生产结构,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我省着力实施造大船工程,大力开发西中南沙等外海渔场。省财政设立了渔业产业化资金,扶持沿海市县建造大吨位渔船,对建造80吨以上渔船者按每艘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2007年至2011年,我省安排渔业产业化资金1430万元扶持建造143艘80吨以上外海捕捞渔船,大大提高了我省外海捕捞能力。如今,渔民们的足迹已遍布西沙、南沙等深海渔场,我省赴三沙海域作业的渔船达654艘,生产区域逐渐由“家门口”向外海延伸。
组建渔民合作社是调整渔业生产关系、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的有效之举。去年,省海洋与渔业厅安排300万元,扶持成立了三亚海榆等11家渔民捕捞专业合作社和11家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对海洋捕捞和罗非鱼养殖的带动作用,提升了渔业的组织化水平。目前,全省共有捕捞、养殖各类渔业合作社15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