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化救市真是救命稻草 11-16
国有化救市真是救命稻草 11-16
由政府来充当在最后一分钟拯救危局的英雄,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屡见不鲜。这一次,轮到中国政府来重复这个扭转行业乾坤的桥段了。唯一的问题是,被拯救对象光伏行业,真的需要“国有化”救市吗?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光伏企业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仅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关上了大门,而且目前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110亿元,整体负债率超过70%。
从拯救行业的角度看,政府出资的确是“救市”效率最高的方式,但出于保全国有资产等需要,国资救市后,企业管理层势必大换血,由政府人士加入其中。而政商两端的巨大差异,很可能使国有化后的企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面临大规模国有化的光伏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始终无法摆脱政府“拐棍”、很难独立在市场竞争中行走的不健全行业。
出于扶持新兴行业、发展替代能源的目的,从光伏产业在中国落地之初,地方政府便不惜以廉价土地、税收减免大力招商引资;国家层面更是以各种补贴、奖励,刺激产业加速膨胀。
但在一味扩张产能的另一端,政府的鼓励政策始终未能照进光伏的终端应用:一方面电网不接纳光伏发电;另一方面光伏发电因为无法大规模推广而发电成本过高,不愿并网发电;两方相互缠绕,最后中国光伏产业演变成一个原料采购和销售应用“两头在外”,只有生产组装留在国内的畸形格局。
正是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又“拔苗助长”的生长路径,让中国光伏产业始终无法得到完整的市场历练,它们不了解真正的市场需求,只知在政策的鼓励下盲目扩张;遇到市场波动时,更缺乏渠道和战略来规避风险。
现在,全球经济的衰退,使得欧美国家对光伏的补贴逐渐减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迫不得已的选择,能够帮助光伏行业脱离“拐棍”,学习真正的市场竞争法则。
而在中国,政府“有形的手”正将光伏握得越来越紧,在地方政府救市之外,声势更为浩大的国家救市正扑面而来。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补贴的光伏电站正形成新一轮发展热潮,谁又能知道,这会不会是一轮产能过剩的伏笔?
也许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放开政府的“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才是能够真正基业常青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