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服务非洲十余年 12-20
“上海医药”服务非洲十余年 12-20
跨过静静流淌的青尼罗河,进入北喀土穆工业区,一片地标性的蓝白色建筑群映入眼帘,它就是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制药厂。该公司年仅31岁的总经理李珂在他简朴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透过李珂的话语,记者感受到了这家企业的朝气与活力。
李珂说,14年前,上海医药确立了在非洲建设海外第一个生产基地的战略,经过两年的考察,最终将苏丹作为首选伙伴。苏丹是非洲东北部沙漠国家,每逢雨季,河水泛滥,蚊虫肆虐,霍乱、黄热病、伤寒和疟疾横行。上海医药生产的抗疟疾、抗感染等药品极大地缓解了苏丹长期缺医少药,有病无药的难题。
一次,记者到一位名叫瓦哈卜的苏丹朋友家做客,他的疟疾复发,发烧无力。记者劝他赶紧上医院就医,他却拿出一盒由上海—苏丹制药公司生产的抗疟药,说:“我有这个‘法宝,吃了就好,而且价格只是同类进口药品的1/4。”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我们最近花重金进口两台精密药品化验检测仪。”李珂指着实验室两台崭新的设备对记者说。与此同时,记者还看到了两台刚刚安装好的药品铝箔包装机。这两台从国内购买的新设备,生产效率将比原来提高一倍,而原料则节省约1/10。此外,公司计划开发水针剂生产线。“有关报告已呈相关部门审核,如果获准,我们将成为苏丹国内水针剂药品生产企业第一家。”
2010年底,苏丹政府颁布了一项决定:勒令所有苏丹在谈、在建或已经建成的合资药企,抛掉所有苏丹方股份,退出合资项目,唯独上海—苏丹制药股份公司除外,这是苏丹政府大力支持该公司的一个佐证。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入乡随俗,尊重穆斯林风俗习惯。每逢开斋节、宰牲节均停产放假,宰上几只羊庆祝,并分发给附近的居民;为员工发放节日礼品,举办联欢会;鼓励员工锻炼身体,脱下长袍,穿上统一崭新的运动服,他们的快乐与自豪溢于言表。通过这些企业文化的熏陶,中苏员工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此外,企业每年还通过红新月会、医疗和慈善机构多次捐赠药品,扶贫帮困。
公司还向大专院校免费提供研究和实验用药品,为300多名苏方医药管理人员和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将其中部分优秀人才送到上海深造。目前已成为化验室骨干的海依拉,9年前进企业时只是个清洁工,在中国专家精心培养下,她成了一名优秀化验员,现在就读于恩图曼大学化学系。“我能从一名清洁工成长为药厂核心部门的化验员和大学生,从心底里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海依拉深情地对记者说。
(本报喀土穆12月19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