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圈粮”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近日曝出110人窝案串案、28亿斤“转圈粮”骗取国家约7亿元粮食资金的大案,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记者采访得知,河南省检察机关采取一系列查办措施,揭开“转圈粮
”的黑幕,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亿多元。
“转圈粮”潜规则露馅
2011年11月,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周口直属粮库原主任乔建军携款3亿多元巨款外逃,河南省检察机关立即介入侦查,但调查过程并不顺利。乔建军是如何将巨额资金聚集起来的?初步查账并未
发现明显漏洞。
据河南省检察院反贪局相关人员介绍,在调查周口直属库过程中,不断收到包括原总经理李长轩在内的有关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举报信和案件线索,在对涉及登封一粮库的线索进行调查中,取得了突破,该粮库负责人勾结某面粉生产企业,让该面粉生产企业伪造单据,从粮食交易市场虚假购买该粮库挂牌出售的2万吨小麦,而后该粮库伪造了从农民手中收购2万吨小麦的虚假入库单,实际库存的2万吨小麦原地未动,就骗取国家的收购和销售手续费、库存保管费及粮食差价等200多万元该粮库负责人称,这种“转圈粮”是中储粮各粮库运营的“潜规则”。
检察机关再查周口直属库,查出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乔建军与粮商勾结,让粮商销售委托收购的库存粮食,或虚报“托市粮”收购数量,以“转圈粮”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和差价补贴,其中有五笔卖粮款和粮食收购资金共计2.37亿元未入粮库账户,而直接转入其指定的个人账户,经过全各地几十家地下钱庄流出境外。
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的乔建军虽逃至海外,目前已在警方控制之中。
在对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数起线索侦查中,河南检察机关都发现了“转圈粮”的影子,而且数额动辄上百万元。
“转圈粮”黑洞究竟有多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2006年起,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托市粮”收购政策,即在市粮价偏低时,国家以高于市场价的“托市价”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肩负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和平抑粮价稳定市场两项重任的中储粮系统承担托市粮收购任务,同时享有国家的政策专项补贴,即每收一吨托市粮可获得收购手续费50元、保管费86元,陈粮轮换销售手续费30元,还有差价补贴。
按惯例,每年收购新粮前,粮库要进行陈粮轮换,拍卖陈粮,腾出库容收储新粮。一些粮库负责与粮商串通,由粮商虚假购买陈粮;“托市粮”收购时,粮库伪造收购农民粮食的单据。检察机关侦查发现,有的粮库存有成箱的农民身份证复印件,专门用来伪造收购凭证。这样,账目报表上一出一,粮库赚到了国家的手续费和粮食差价补贴,而实际上,粮库的陈粮原封未动,“托市粮”也没有收购。
“转圈粮”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据河南省检察机关的调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51个下属粮库,至少有35个存在“转圈粮”。最的宁陵县直属库4年“转圈粮”3.6亿斤,邓州和滑县直属库分别3年“转”了2亿多斤。经过联合调查,查出河南各直属粮库“转圈粮”28亿斤,总价值28亿多元,直接骗取的国家粮食资金超过7亿元
更深层的隐患是,“转圈粮”使国家粮食储备的家底变得扑朔迷离,危害国家粮食安全。一是增社会粮食总产量,由于每年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需求基本是刚性的,“转圈粮”空买空卖,使国家难以准确统计当年粮食数量。如,按照中储粮河南分公司2009年、2010年账面显示,当年从农民手中购了全省80%以上的粮食,而实际收购量不到50%。
还直接影响粮食质量。按国家规定,库存粮食应每3至5年轮换,卖陈粮,储新粮,保障储备粮的量,但“转圈粮”致使库存粮多年不轮换,粮质退化,一旦应急需调用库中存粮时,粮食可能已无法用。
何为“转圈粮”
所谓“转圈粮”,是指粮库在托市收购前给面粉厂等企业打招呼,让其帮助拍下前几年收储的粮。等到实际收购时,粮库再从企业手中把粮食“买回”。粮食在交易过程中并没有离开粮库,仅仅是粮库和企业之间的虚假交易,原地“转了个圈”后,就能为粮库带来一笔新的财政补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