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制约农民收益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的瓶颈是粮食产后归仓入库。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长期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4年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保护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粮食生产出来之后,粮食流通工作还存在发展瓶颈,集中体现在粮食的归仓入库还存在薄弱环节和制度障碍,制约农民收益的实现和国家粮食安全。
1.粮食产后烘干能力不足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现在的农户多数缺乏大块的晒场或晒坝;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快速提高,农户储粮大幅减少,对发展粮食烘干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投入大,使用频率也较低,农民的购置能力和意愿明显不足。在很多粮食主产区,这一问题尤为明显,不仅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实现,也影响市场粮源的形成。
2.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不同,现阶段我国粮食产后归仓入库的过程主要不是农民自储,而是一个以农户生产收割的粮食为起点、以非农户所有的粮仓保管粮食为终点、由多类主体参加、多个环节相连接的过程。作为主产区粮食收购的重要主体,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滞后,目前在业务上仍以收原粮和卖原粮为主,粮食产后处理能力弱,仓储条件较差,呈现出“小、散、弱”的特征。大多数地方的基层粮食部门与粮食购销企业政企不分,人员队伍老化,质量检验手段落后,难以有效发挥维护农民权益和监督管理粮食市场主体的作用。
3.危仓老库亟须维修改造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利用国债项目,集中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粮库,这些粮库绝大多数已划归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实践证明,现代化粮库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其末端建设还很不完善,最突出的问题是其代储库建设和地方粮库建设明显滞后,危仓老库数量很大,无法保证安全储粮。江苏省淮安市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底,淮安市地方国有危仓老库仓容共107万吨,占地方国有总仓容的84%,其中需大修仓容50.5万吨,待报废仓容10.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