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粮价须相近

中国糖酒网 2015-12-31 17:37 粮食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粮食价格、粮食进口逐年增加的复杂情况下,政府该如何进行粮食政策的适度调整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低于国内粮食价格、粮食进口逐年增加的复杂情况下,政府该如何进行粮食政策的适度调整,需要对国内外的粮食供求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个人认为,当前国际市场粮食、能源价格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并不会是一种常态。因为当前的国际低粮价,已经使一些出口大国的农场主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有的甚至已经面临亏损边缘。几个石油出口大国财政也难以为继,开始使用以前储备下来的资金。所以,国际能源价格和国际粮价并非从此就是这样的常态了。当然,具体恢复程度还要结合全球经济的复苏情况作进一步分析。但是,这些年来由中国政府制定的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是一个基本事实;现在中国的粮食以自己的产量加上进口和库存已明显供过于求,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针对上述两个基本事实,中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对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补贴政策、收储方面的政策进行了适度调整。例如,去年在新疆和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区开始实行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格改革。今年9月18日,有关部门公布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为2000元/吨,与去年相比有明显下降。去年在东北地区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价平均在1.12元/斤,辽宁是1.13元/斤,吉林是1.12元/斤,黑龙江是1.1元/斤,今年都是1元/斤。2014年,政府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收购的玉米大约是8300万吨,与去年的价格相比今年每吨要降价240元,相当于东北地区今年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要减少人民币200亿元。农民对此当然有意见,但也了解目前2000元/吨的临储价格仍然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所以各方面目前都很关注下一步粮食政策的调整。


  从各方面形成的基本共识来看,政府连续12年实行最低收购价格、临时收储价格的政策,已经基本实现了刺激粮食增产、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中国粮食政策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但要使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的利益受到太大伤害,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选择。

  目前,粮食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在市场之外给予农民必要的补贴。在粮食产量增长、进口增长、庞大库存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按照高价格进库、低价格出库,必然会带来巨额的财务亏损。因此,粮食政策调整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同时,还要看到中国进口粮食的最重要部分是大豆,占比超过70%,无论如何改革,中国需要进口7000万吨以上大豆的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改变。因为,按照中国的亩产水平,种植7000多万吨大豆,至少需要5亿多亩(即3400万公顷)的播种面积,中国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耕地来种大豆。因此,中国需要继续进口大豆。除此之外,三大谷物、大麦、高粱、DDGS(酒糟蛋白饲料)以及薯类等合计进口量去年已超过3000万吨。因此,粮食进口给国内生产带来的压力,实际上是大豆以外粮食进口的增加,这是个结构性问题。

  说中国粮价比国际市场高,指的是在关税配额内进口的粮食才有这样大的差距。但是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的关税配额数量是有限的,小麦963.6万吨/年,玉米720万吨/年,大米532万吨/年。从关税配额内进口的情况来看,去年只进口了250多万吨小麦、250多万吨玉米、300多万吨大米,合计为818万吨,仅占到关税配额数量的40%左右。对这部分进口粮食只征收1%的关税,所以价格才比国内的价格低很多。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三大谷物进口量如超过关税配额数量之后,将采用正常关税,即65%的税率。超过关税配额数量之后,国际市场的三大谷物目前是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但是,在近两年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以进口玉米替代品来避开关税配额的现象。进口大麦、高粱、DDGS、木薯等以替代玉米,使得国内玉米的销售受到冲击,出现滞销积压,这是中国粮食市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政府和农民来而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采取何种措施调节国内的粮食价格,以抑制玉米替代品进口的任意增长。

  应把国内粮价回归到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近的水平。这样有利于抑制粮食进口、减少国内粮食库存量、恢复国内粮食的市场流通。而对于农民的收益损失,政府可以采取WTO所允许的绿箱补贴政策给予弥补,这种补贴与粮食产量、粮食价格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