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从2015年中国多个粮食品种进口量创纪录说开去

中国糖酒网 2016-02-23 16:07 粮食
2015年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出来了。从数据上看,玉米、DDGS、小麦、稻米、大豆、大麦和高粱等粮食品种都较2

  2015年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出来了。从数据上看,玉米、DDGS、小麦、稻米、大豆、大麦和高粱等粮食品种都较2014年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刷新了进口的历史记录。看到如此震撼的消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为何不能满足需要,以至于要进口?粮食进口规模扩大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么?在进口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国内的农业生产需要如何应对?未来怎样保证粮食安全?

  1、中国粮食生产代价越来越大,粮食需求不断上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导致中国粮食生产增加越来越难,而粮食需求增加较多。

  生产方面,从生产投入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随着物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提高而持续走高。农机化肥等物质投入尚可通过补贴而减轻价格上涨的压力,但农民工工资不断增加而造成种田机会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中国农业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目前扩大规模经营主要通过土地转包的形式实现,由于土地有升值预期,而导致转包土地的租金近年来不断提高。由于上述原因推动了近年来中国粮食价格走高,高于国际粮食价格。

  从资源约束的角度来看,中国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地资源都约束着中国粮食生产的扩张。特别是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粮食生产,农业用水量大且低效,过度开采地下水支持农业生产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将继续占用农业土地,耕地面积扩大几乎不可能。

  因此就粮食生产而言,无论是从现实生产的角度还是资源约束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生产与国外主要粮食生产国相比,已经缺乏比较优势。未来中国扩大粮食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而从需求角度来看,城镇化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造成了饮食需求发生变化,食物构成中直接食用的谷物(稻谷、小麦等)比重下降,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品比重提高。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比重增速较快。动物性食品需求增加直接导致了玉米等饲料粮需求的增加,也就是整个粮食需求的增加。未来饲料粮需求的增加将快于口粮需求的下降,因此从需求来看,中国粮食需求将持续增加。

  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中国粮食需求增加快于生产增加,粮食进口快将进一步扩大。

  2、中国国内农作物贸易调整的思路:减少土密,扩大劳密,促进资密

  粮食虽然是重要的农产品(000061,股吧)品种,但农产品不止粮食一种。农业产品根据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的重要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三种类型。土地密集型产品即各种大田作物,如粮食作物、饲料;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花卉;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养殖动物、水果。

  就中国而言,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完全比不上国外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土地资源禀赋,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例如蔬菜,中国较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力丰富,且中国人与其他国家人种相比,自古以来就有蔬菜种植的天赋。蔬菜单价高,可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影响。因此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可以发展国内生产用于出口。而在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国内资本逐渐充裕,资本密集型产品将逐渐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

  因此从未来趋势来看,中国国内农业将逐渐减少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逐步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

  在粮食生产的问题上,不能对粮食品种一概而论,应根据用途具体品种具体分析。粮食品种中,稻谷、小麦大多数是口粮用于直接消费,玉米、高粱等品种是作为饲料粮消费。对于口粮,“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应当保证绝对安全;对于饲料粮则可以适当扩大进口,减少国内产能。因此虽然整体上减少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但在具体品种上将有保有放,即保口粮生产,放开非口粮进口。

  另外中国地大物博,即使整体上看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但一些地区的粮食品质较高,可以走优质优价的路。例如东北的富硒大米、五常大米,广东的丝苗米。东北的一些特产大米品质非常好,完全可以以较高价格出口同样以食用大米为主的日韩。

  3、创新农产品进口模式,逐步建立中国自给的粮食供应渠道和供应基地

  中国未来粮食的进口将进一步加大。但这种进口,不能依靠现有的进口模式进行。中国现有的粮食进口模式是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如果进口数量扩大,会有粮食价格和粮食出口数量波动的风险,而且粮食供给一旦受制于人,缺乏话语权。中国这种体量的农产品进口,为了避免进口风险,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粮食进口渠道,培养自己的粮食供应基地。世界上粮食生产比较有潜力的国家即耕地潜力较大的国家还有很多,重要的如巴西、阿根廷、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俄罗斯等。中国政府应该以国家层面的高度去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进行农业生产合作谈判,配合以其他配套政策,例如农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政策。

  具体做法是:在政治互信、经济利益互相协调的基础上,与上述国家在国际贸易上扬长避短,实现合作双赢。中国在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优势,而上述国家在这些方面都较缺乏,急于改善。总之,中国通过向上述国家出口工业品和高端装备、基础设施来换取粮食进口,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和这些国家商谈具体的粮食对华供应规模、约定粮食出口价格,给这些国家以稳定的出口预期,则产能扩大、对华出口稳定增加不难实现。

  在就某一品种进行合作时,尽量避免过于依赖其中某一个国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本身就可以降低风险。

  退一步讲,粮食出口国如果威胁中国,断绝供应,则中国口粮生产还掌握在自己手里,不会因此而受太大影响。且中国是世界上较大的粮食需求国,任何一个粮食出口国都会忌惮于失去中国这个市场。参考美国对苏联的禁运就知道了。对大国的粮食制裁,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中国未来粮食产品越来越缺乏比较优势,未来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但进口应当改变思路,走出一条生产合作、互利双赢的新路,保障中国粮食进口稳定可持续。国内农业将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促进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

  因此未来中国粮食供应方面,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更加协调;具体粮食贸易方面,饲料粮进口和优势品种农作物出口将不断增加;与国外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合作方面,农产品进口和工业产品出口的配合将更为密切。这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三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