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入口关 让百姓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机构改革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各部门通力协作,打造无缝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据悉,截至目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在11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3个专项行动中,共查扣不合格食品3.2万公斤,退市不合格食品11.4万公斤。
机构改革
在全国率先完成职能调整
一直以来王女士都比较喜欢吃烧烤、火锅、麻辣烫,她说:“我一个星期不吃麻辣烫和火锅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就好像缺点啥似的。”但看到媒体曝光的“一滴香”和“地沟油”事件后,她对这些昔日喜欢的食品开始望而却步了。
“有一段时间,我把火锅和麻辣烫彻底‘戒’了。后来,我在报纸上看到,火锅和麻辣烫餐饮都必须在大堂里张贴自制调料‘秘方’,这样大家可以吃的明白,吃的放心,现在我又可以享受我的美味了。”王女士说。
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机构改革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调整后的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增加了两名副省长为副主任,在原来18个成员部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个。除成员部门的工作职责外,新机制还增加了省内地方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职责。
按照省食安委审议通过的《吉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和省食安委27个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的职责得到明确,对小作坊、食品摊床、餐饮摊床、餐饮服务业、酒吧、歌厅、网吧、烧烤、食堂等监管边界不清、职责交叉难点问题,也进行了协调。
出台政策
11项整治方案治食品安全
“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一度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预防食品安全危机的再次发生,今年,我省在开展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及酒类6项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又增加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用农产品、病死畜禽、餐馆服务(机关学校工地食堂和农村宴席)5项专项整治任务,列为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
在“食品非法添加剂”整治方案中,我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兽药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排查,督导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印“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
在乳制品整治方案中要求,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同时,加大了对婴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实行每周抽检,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对不在名录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
队伍建设
聘万名食品安全监督员
为创新监管模式,提高重点环节监管效能,在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在畜禽养殖环节,畜牧部门积极推行监管责任包到场、包到户、包到人的“三包”工作模式;在生产环节,质监部门积极推行驻厂监管制度;在流通环节,工商部门组织研制开发了全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平台系统;在餐饮环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探索推行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餐饮服务示范工程建设。
为完善社会监督网络,我省还启动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中心建设,聘了10000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同时,我省还实行食品安全问责机制,并全面介入对有形市场、早市夜市、农村大集现场制售食品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对食品经营者采取自律监督机制,对全省3532户食品安全示范店进行考核,目前,全省共设置食品安全专职监管机构73个,形成了6269人的专兼职食品安全执法队伍。
信息通报
每月发布食品消费提示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从今年8月起,我省于每月统一发布食品消费提示,确保大家吃上安全放心食品。据介绍,根据新规定,我省在每月25日前,对鲜肉、食用油、乳肉制品、保健食品、酒类和食品添加剂等重点整治监测类别,统一发布一月内监测食品的抽检合格率。对于连续两个月或两个月以上合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食安委将在公告中给予重点提示,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此类食品时要多加小心。
下半年以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着力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社会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隐患。对省内个别食品加工企业和私营加工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采取“零容忍”态度,即发现一次通报一次,对多次违反《吉林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企业,将联合工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成效显著
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45个
食品安全无小事,保障安全是大事。我省克服了部门分割的弊端,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建设入手,各部门通力协作,打造无缝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据介绍,截至目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在11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3个专项行动中,共查扣不合格食品3.2万公斤,退市不合格食品11.4万公斤,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45个,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6129件,案值1023.7万元,罚没入库745.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