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96颗“陌生糖果”被抢光
昨日上午11时50分许,多名小学生跑过来,在没有询问记者身份的情况下,抢到糖果并吃了起来
昨日上午11时47分,在沈阳市和平区一小学门口,记者自称是糖果销售员,向小学生赠送糖果。记者手中的糖果分没时,时间仅过去7分钟。“陌生人给的糖果,能随便吃吗?”记者亮明身份后,孩子们发出哄笑声。孩子当中,有人后悔,有人为自己的拒绝叫好。
仅六名学生对记者摇头
3袋知名品牌的糖果,总数96颗。“这么多,估计发不完。 ”活动开始前,我们并不确信活动的效果。
“你好,我们是糖果公司的员工,这是我们送给小朋友品尝的糖果。”两位记者开始测试,当即遭到拒绝。“我不吃糖。”第一名女孩摇着头,走开了。
随后的局面却“失控”了。粗略统计,7分钟内,共20余名学生上前领取糖果,仅有6名学生表示拒绝。
“我上当了,丢人,太丢人了……”得知记者身份和活动内容后,女孩小明边吃糖,边笑着说:“妈妈和我说过别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但我爱吃糖……”
此时,没有接受糖果的女孩小妍挥着胳膊,跳了起来,“我没要,我没上当! ”
另一名拒绝糖果的女孩小茜也钻进了姥姥高女士的怀里,抬头冲姥姥笑了起来。“这孩子还真听话,我们告诉过她,不能随便吃外人的东西”高女士说。
校外常有派发食品的商贩
活动过程中,一名在校外开办“小饭桌”的男子参与其中。在他的提醒下,很多小学生围了上来。
“关键是领习惯了,校门口经常有这种小商贩,发些小食品。 ”这名男子说,自己的孩子不会上当,不过他随即笑了起来,“我孩子已经上大三了。 ”领取糖果的孩子们说,家长都告诫过不能接受外人的食品,但他们看到别的孩子跑上前,于是也跟了上去,一名学生说,自己曾吃过同一品牌的糖果,“你们的糖果袋包装是那种正规的”。
(文中学生均使用化名)
首席记者 杨宝顶 实习生 刘超杨柯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首席记者杨宝顶的博客http://blog.lnd.com.cn/html/07/255807.html
本报安全周测验回顾
次数 日期 测试内容 测试结果
第一次 3月30日 记者冒充家长朋友接学生放学 6名小学生中4人随记者离校
第二次 3月31日 骑自行车是否会玩“花样儿” 40名骑车学生中22人会单手或双手脱把
第三次 4月1日 记者冒充查水表人员登门 被测12岁女孩小阳、9岁男孩小征全部无戒心开门。
第四次 4月2日 记者以推销员身份派发糖果 近百块糖果被20余学生抢光,仅6名小学生拒绝
【结束语】
“临界”的危险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4天里,我们用不同方式测验着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用一种善意的“欺骗”,制造了“临界”的危险境况后,我们发现孩子不仅那么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那么需要我们的保护。
孩子与成人看到的是两个世界,在现实中却叠合成一个。与地震、火灾相比,社会中存在的危险往往更难以预测,我们旨在通过设定各种危险的假设,降低孩子直面这种危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