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发展呈现四大趋势
开栏的话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酒业在产业规模、企业管理、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市场营销、品牌战略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也同时暴露出来,成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为准确、客观地查找和正视这些现实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本报从今日起在观察版开设《权威专家谈酒业》专栏,约请业界专家以他们独家的视角,紧扣行业发展脉络,全面梳理、把脉行业现状,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指点迷津。
黄酒,这个独具中庸文化特性的中华最古老而传统的酒种,今天它虽没有像白酒那样张扬,啤酒那样显耀,也没有葡萄酒那样浪漫脱俗,但作为“国酒”,它温文尔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儒雅、大度、包容、关爱,更体现着一种健康和高雅,黄酒如国人一样中规中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前进……它必定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革。
强与弱、大与小是相对的,黄酒在整个中国酒业中,是一个弱势的小酒种,在整个中国酒中仅占5%左右。不但不能跟啤酒、白酒相比,甚至同年产几十万千升的葡萄酒相比,其在国人中的影响也逊色不少,可谓是“弱”、“小”。然而,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江浙沪地区,黄酒却是强势酒种,无论是产销量、市场占有率,还是与人们的接触频率,在中国酒中均占绝对优势。每年有150万千升以上的黄酒在这里被消费掉,这里的民俗文化无不与黄酒有关。
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在饮酒时会把黄酒作为首选并厚爱有加?这固然与人们生活习惯有关,但我更认为这与消费理念有关。
长三角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区,是历代朝廷的主要财政来源地,这里战争较少,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消费理念比较成熟,黄酒文化,黄酒温馨,黄酒保健,黄酒实在,人们深深了解,因此,上千年来,黄酒在这里一直兴盛(从家酿到作坊到工业化生产),到现在,全国70%以上的黄酒产销量都在这里,在这里黄酒可谓是强势。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不断成熟,特具中华文化,温文而雅,健康实在的中国黄酒,一定会有更多更多的人们了解它,喜爱它,如果我们在中国酒市场中复制几个“长三角”,中国黄酒不就由小转大,由弱变强了。这种趋势已初显端倪:
趋势之一:减少与增多并存
近来,笔者观察到一个新现象,在中国黄酒产销的成熟地转摘于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区(特别是浙江),黄酒的生产企业数量在逐渐减少,而企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大,特别是黄酒的龙头骨干企业,产能不断扩大,如古越龙山、上海金枫与和酒、会稽山、塔牌、女儿红、沙洲优黄等,规模效益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中小企业却逐渐地被兼并和淘汰。在黄酒的弱势地区、处女地,黄酒企业却在一个一个逐渐建立,它们或大或小,像星星之火不断点燃,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中国黄酒的区域在不断地向全国延伸,业外资本越来越关注黄酒的发展。
趋势之二:千姿百态,百花争艳
自传统绍兴黄酒进入餐饮及高端消费市场以后,上海海派黄酒和江苏清爽型黄酒迅速崛起;山东即墨老酒吹响了重振北方黄酒的号角;最近,福建的黄酒企业举起了发展闽派黄酒的大旗;湖南的黄酒企业叫响了振兴湘派黄酒的口号;安徽徽派黄酒利用地域优势,努力塑造徽派黄酒形象。黄酒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地黄酒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同风格、不同档次、不同包装的新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使黄酒传统的更加经典,新型的更加时尚。这种“千姿百态、百花争艳”的新现象,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黄酒热正在悄悄地升温。
趋势之三:步入良性发展
从2003年以来,中国黄酒已经连续5年综合经济指标呈二位数递增。今年上半年又呈良好发展态势,据对规模以上黄酒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黄酒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8.2%,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8.3%,税金比去年同期增长 33.7%,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 47.8%。
上述数据说明,中国黄酒正在摆脱低价竞争的局面,逐步进入理性的、良性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中国黄酒已有7个中国名牌,12个中国驰名商标,黄酒的主要品牌已向全国拓展和延伸,品牌优势越来越明显,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趋势之四:向国际化饮料酒发展
黄酒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也会逐渐地影响世界,承载中华文化的中国黄酒,必定会像啤酒、葡萄酒一样成为国际性酒类饮料。民族的必定是世界的,中国黄酒的醇香一定会飘香世界,中国黄酒的明天一定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
沈振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我国著名黄酒专家。
作者:沈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