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酒业大事记
1月酒业大事记
“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专用标志启用
1月1日,山东蓬莱产区开始启用“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专用标志”,首批共有15家葡萄酒企业的20款产品获得批准。蓬莱产区为了此标志能够严格使用,还制定了《蓬莱产区葡萄酒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
青岛啤酒部分产品提价涨幅6%—8%
1月1日,青岛啤酒部分产品提价,涨幅6%—8%。
据了解,青岛啤酒选择主力品种青岛大优为率先提价的品种。啤酒大麦的价格上涨是提价的最重要原因。除了啤酒主要原料大麦的价格大幅上涨以外,作为啤酒生产过程中重要原料的啤酒花,作为辅料的大米价格也上涨,此外,能源、运输等环节的成本也都有所增加。
《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1月3日,《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贵州省专家组评审。《规划》提出了遵义市白酒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白酒产业发展区域布局、高粱基地建设、包装材料及机械设备工业建设、赤水河谷白酒产业发展资源整合和白酒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根据《规划》,遵义市至2010年规划名酒年产量18万千升,年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年税收48.65亿元;中期至2015年规划名酒年产量38万千升,年实现销售收入300.5亿元,年税收84.25亿元。
国家酒检中心实验基地在泸州奠基
1月6日,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基地在四川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内奠基。该酒检中心实验基地总投资约4000万元,建成后将纳入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一管理。其作为国家法定检验机构,主要用于川南区域的酒类监督抽查任务及仲裁,为酒类生产企业提供酿酒原材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服务检验,同时也提供白酒科研和技术创新技术支持。
侯孝海就任金星啤酒集团CEO
1月9日,侯孝海与金星啤酒集团正式签约,就任金星啤酒集团CEO(首席执行官)。有分析人士认为,侯孝海正式签约金星,对金星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侯孝海具备国际化视野,了解大城市市场啤酒行业的运作规律,具备资本运作能力、企业整合能力和啤酒行业的实战经验,与金星对于CEO的要求十分吻合。
茅台酒出厂价上调20%
1月11日起,贵州茅台酒的出厂价格适当上调,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贵州茅台酒上一次调价时间是2007年3月1日。当时普通茅台酒的出厂价格上调幅度约为12%。贵州茅台酒此次价格上调,普通酒和年份酒都在之列。
“酒类立法”列入吉林省人大议案
1月12日,针对吉林省目前有1/2白酒企业违法生产的现状,吉林省人大代表、榆树市五棵树镇党委书记、镇长张耀君在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制定〈吉林省酒类监督管理条例〉的议案》被确定为大会议案。
质检总局2008年集中整治小企业、小作坊
1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将在全面抓好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定、不安全的问题。 转摘于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发改委对酒类等重要商品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酒类产品也将严格禁止全国性大范围涨价。
酿酒师、品酒师国家职业标准通过终审
1月17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了关于酿酒师、品酒师的国家职业标准的最终审核。由于酿酒师与品酒师职业近年在专业化程度上得到迅速发展,被列为10种新兴职业之一。
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发相应的培训教材和考核题库等,作为开展职业培训和能力评价的依据。
史玉柱联手五粮液卖保健酒
1月18日,五粮液集团董事长王国春和上海巨人投资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史玉柱的手握到了一起。吸引双方的是保健酒。
经历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和相互考察,最终在技术方案、资金投入、无形资产归属以及市场开发和推广思路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将利用各自在品牌、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在保健酒领域展开合作。
劲酒“健康饮酒中国行”落帷
1月24日,劲酒和中华医学会倡导和发起的“健康饮酒中国行”主题公益活动落下帷幕,并发布了《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和《饮酒指南》。
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波尔多酒庄
1月29日,青岛龙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地波尔多正式购得有约500年历史的Latour-Laguens酒庄。这笔交易于1月18日签约,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购买波尔多酒庄,酒庄将成为企业资质和营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点评
酒业用“涨”声迎接2008
青岛啤酒涨价,茅台酒涨价……酒业在“涨”声中迎来2008。
在酿酒行业,特别是白酒业,近年来,每到岁末年初,“涨价”一词都频频见诸报端,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争先恐后地提升价格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说来,此番“涨价”也不足奇怪。
但是,对于啤酒业来说,虽然受到成本和市场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日渐微薄,可“涨价”始终是一条“高压线”,触及不得。
而今,作为行业龙头的青岛啤酒首开先河,扛起了“涨价”大旗,令业界广为关注。
其实,并不只是酿酒业,受通货膨胀大环境的影响,其他如食品、房地产等行业也都涌动着一片涨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涨价”已成为单纯的企业行为,“涨”与“不涨”,企业自己说了算。但当全国“涨”声四起时,还是引来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改委对重要商品启动动态价格干预措施,酒类产品禁止全国性涨价。
那么,酒类价格到底该不该涨?不同的酒种有着不同的行业特点,专家们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业要处理好调价时机,并给予合理解释,不能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哄抬物价,趁火打劫”的印象。换言之,也就是说涨价,要有一定的品牌力作支撑,既要通过涨价提升和彰显品牌价值,又不致因涨价而失去市场。这才是涨价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