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拨雾见晴有底气
一年前,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国际金融危机似乎还较遥远;一年后的今天,街头巷尾已是“言必谈危机”,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各种预期更是成为今年两会热门话题。
最困难的一年
春寒料峭,一系列首月经济数据让人心头发紧:
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9%,10年来首次连降三个月;财政收入下降逾17%;实际使用外资额下降近33%;CPI同比上涨0.1%,PPI同比下降3.3%,而这已碰触到通缩的预警线。不止如此,由于外需继续收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开工不足,如广州市一季度仅有六成企业计划招工。城镇失业人口增多,约2500万农民工前途未卜,而全国今年新增就业人口达1300万……
无疑,最困难的日子来临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预测,就目前情况判断,2009年中国经济将比去年进一步减速,处于周期调整的底部。
山东潍坊乐港食品公司取消了今年新建肉鸭养殖基地的计划,原因是“出口这么难,内销又不好做,能保住现有的市场就不错了。”在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珠三角、长三角,这种“猫冬”现象更普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金融危机持续发展,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出口下滑,进而带来投资和服务业低迷,甚至消费行业也受牵连。
从省市两会传递的信号看,各地纷纷调低了经济预期目标,调整幅度约为2—3个百分点。其中,作为经济大省、外贸大省的广东把GDP预期调低为8.5%。
危机仍在影响全球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在今年的冲击度到底还有多大?
此前,对危机最具代表性的预测有两种:一种认为亚洲与美欧经济体相对“脱钩”,因此面对危机仍有很大增长活力;一种认为全球经济在危机中呈“V”型,突然大落后会迅速强劲回升。可年初以来的现实表明,这些预测都过于乐观。
目前,美国经济仍然疲软,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并没成为特效药,欧盟、日本也陷入经济低迷的泥淖。近日对东欧“第二波金融风暴”的忧虑正在蔓延。投资大鳄索罗斯认为:“还没有迹象显示危机已触底,它造成的混乱比大萧条期严重得多。”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罗奇from:cnwinenews.com指出“2009年是真正的全球衰退年”。就连最强壮的大跨国公司“也在摇晃”。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扩散的过程,专家预计2009年乃至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可能呈“W”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消费持续不振,无异于一次全球性的消费冲击,会长期拖累任何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对我国实体经济难免形成更大影响。
半年多来,国家打出“快、重、准、实”的政策组合拳,并初见一些积极迹象。1月份以来部分企业订单增加、补给库存,工业用电开始增多。然而,危机的下一步破坏力难以预料,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对宏观经济好转的难度千万不能低估。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的专家分析,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迅速下滑的势头现已有所减缓,一些工业数据有向好的变化,但这是相对于高位大跌的回调,表面的反弹不等于形势的反转。中国经济是否进入好转的拐点?还有待观察。
从“三驾马车”看,首先,囿于外需的刚性,我国外贸滑坡态势在一两年内恐难改变。其次,4万亿元大单使政府投资大有可为,但受劳动力成本提升、利润下降等因素制约,企业投资相对消极,民间资本在这一轮扩大内需中的参与度还不够高。另外,虽然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零售业增长率超两成,可在收入、社保、危机预期影响下,今年人们花钱会更谨慎,消费大幅上升的空间有限。
中国发展基本态势没有根本变化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经济减速的影响与经济周期性调整叠加,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交织,不确定性前所未有,要做好准备打持久战。
但是,与一年前相比,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以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各国经济的调整、世界经济的重组将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危中之机。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也没发生根本变化,内需空间巨大,外汇储备、财政负债水平、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都很健康。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业损失极小;相比其他新兴市场,我们在危机中的站位更有利。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八成居民看好中国经济基本面。多数中国供应商对2009年的销售增长前景乐观。
应对冲击还是有底气
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说:“中国此刻能为全球稳定所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保持自身经济的良好增长。”年初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紧锣密鼓: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数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加国债规模,推进税费改革,特别是通过财政做大了保民生、惠民生的“蛋糕”……范剑平算账,仅政府投资一项,若进展顺利,可使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10.4个百分点,加快GDP增速2.4个百分点。而增值税全面转型今年可帮企业减负1200亿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在发力。银行信贷投放持续放大,据央行统计,1月份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当月新增贷款60%以上,表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有所缓解,版权中国酒业新闻网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开工状况始现回暖。但记者注意到,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尚未放宽太多。货币传导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到位。
最近,中央和各地出台多项举措促消费,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发放消费券等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但真正扩大消费还任重道远。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炉,将加快结构调整与化解眼前困境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来支持企业,有助于增强微观经济活力。重点锁定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就业政策也会有一定成效。
冲击在延续,信心莫动摇。横比纵比,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仍有底气,经济增长率在各国中仍处前列。人们期待:伴随更强有力的扩内需措施,中国经济早日雾散天晴
作者:龚雯 崔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