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青岛啤酒:打造自主品牌 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新闻网 2009-09-30 13:24 相关行业
青岛啤酒:打造自主品牌 培育核心竞争力

  年来,青岛啤酒让啤酒的香气飘进了华夏大地的千家万户,漂洋过海赢得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赞誉;60年来,青岛啤酒以可靠的产品质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

  (一)

  自力更生创大业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被誉为“啤酒之魂”的啤酒花当时一直依赖进口,经济封锁导致原料供应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青岛啤酒响应国家号召,决定自力更生应对困难。1950年,青岛啤酒在李村试种了32亩啤酒花并获得成功,中国土地上种出来的啤酒花,与欧洲、美洲的啤酒花相比毫不逊色,这项创举使青岛啤酒产量大增,达到4077吨。1952年,青岛啤酒又在李村建立了700余亩的啤酒花基地,青岛啤酒生产的啤酒花不仅能供自用,还能支援其他的啤酒厂,直到现在全国酒用的啤酒花中还有九成是“青岛大花”。

  试种啤酒花成功后,啤酒产量大增,青岛啤酒厂先后在上海、武汉、徐州、济南、厦门、潮州和汕头设立了啤酒销售处,初步形成了青岛啤酒的各地销售市场,并实现了以销定产的格局。

  经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实验,麦香浓郁、口味醇正、保质期长的啤酒终于被研发出来,而且青岛啤酒还一举战胜国际品牌进入了香港市场,大大提高了青岛啤酒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积累经验做贡献

  年,打下雄厚基础的青岛啤酒在全国评酒会上荣获金奖。当时的轻工业部注意到青岛啤酒不仅质量好,而且消耗低、成本低,便在1964年的唐山会议上提出“啤酒行业学青岛”的口号,并组织力量对青岛啤酒操作法进行总结,向全国推广。

  来自全国各地啤酒厂的20人组成了工作组,轻工业部食品局及发酵科学研究所派人参加,下设制麦、糖化、发酵、包装、原料、设备、技术7个小组,经过43天调研,最终总结汇编成《青岛啤酒操作法》一书,书中将青岛啤酒的生产经验归纳为“四严、四低、一高”,即用料严、配方严、操作严、卫生严,发芽温度低、发酵温度低、原料消耗低、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同时,为了支援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建设,一批青啤的技术人才被陆续调到兄弟单位,成为中国啤酒工业的技术骨干。

  年诞生的《青岛啤酒操作法》不但在全国啤酒行业大范围推广,而且被定为行业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三)

  出口创汇写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的基础建设急需大量的外汇,而仅青岛啤酒批量出口赚取的外汇,一度竟占到了全国出口创汇的2%,青岛啤酒为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可见一斑。

  年,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发文,批准青岛啤酒出口啤酒的增产措施,使年产量由1.9万吨增至2.6万吨,产品主要用于出口。青啤从此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都被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体系之下。

  历史上,青岛啤酒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出口东南亚各国,被那里的华人誉为“国货精品”,青岛啤酒也被认为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品牌。自上世纪50年代起,青岛啤酒加快了海外销售扩张的步伐,开始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销售。1972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极大地支持了国内的基础建设。

  (四)

  探索转轨 艰难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一家国营企业,青岛啤酒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模式。到1982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青岛啤酒才有了产品的自销权。

  虽然产品可以自销了,但“计划”并没有消除,无处不在的“指标”、毫不含糊的“计划”、铁板一块的“审批”使青岛啤酒有品牌能量也得不到释放。因此,青啤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3%,下滑到3%左右。

  然而,积极适应环境变化、主动进取的青啤人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阶段,受到产能限制的青岛啤酒就开始尝试集资扩建的模式,通过自筹资金提高生产能力,用计划外的多余产量筹集资金,赢得了企业发展的时间,并于1991年举办了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创了中国企业经营文化的先河。

  经过努力,青岛啤酒仍然保持了行业排头兵的地位,并于1991年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为青啤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五)

  两地上市开新局

  年是青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青啤抓住了一次重要发展机遇————完成股份制改造,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

  青啤股票上市,不仅仅是筹集到了资金,解决了再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国际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则。上市之后,青啤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做法,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企业制度,从那时起,青岛啤酒在企业治理架构上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青啤后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年1月成立的“青啤销售公司”,宣告青啤正式走向市场,而这也被称为全国最后一家走向市场的啤酒公司。走向市场经济的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青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啤酒出现库存时,生产的人经常会问:“这么好的酒,怎么会没人要呢?”其实自己认为的“好啤酒”,消费者不一定认为好。是坚持传统的经营模式,还是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啤酒?改革开放的精神让青岛啤酒以开放的心态,转变酿酒理念,选择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始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变。

  随后,青岛啤酒提出了“金字塔理念”、“新鲜度管理”、“门对门服务”等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思路,实现了从关心产品生产到保证产品质量、注重产品营销的市场化转变。

  (六)

  抓住机遇 做大做强

  年,青岛啤酒虽然产销量居全国首位,但是与国外大啤酒厂商相比,还是个“小不点”,无论生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不在同一个“重量级”,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青啤就无法跟这些大啤酒厂商“同场竞技”。

  为了充分释放品牌的能力,1998年5月底,青岛啤酒厂组织了“大名牌发展战略研讨会”,确立了“名牌带动”发展的战略。青岛啤酒厂充分利用青啤品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上的优势,在行业内率先掀起了收购兼并的大潮。运用收购股权、破产收购、政策兼并、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厂在17个省区市拥有了48家啤酒生产厂和3个麦芽生产厂,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东到上海,西至陕西的全国性的战略布局,同时也引发了啤酒业深刻的格局调整和行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