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突破缺粮困局
新增百万亩“红高粱”
今年年初,四川省启动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高端白酒离不开优质的原料供给,但白酒第一原料高粱,在四川省却一直存在很大缺口。
7月20日,全省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在宜宾江安县举行,会上传出消息,四川省将用5年时间再新增百万亩“红高粱”,这将成为突破酒业“缺粮”困局,推动“白酒金三角”建设的强大动力。
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省高粱面积突破100万亩,达到105.6万亩,增加35.4%。据初步测算,高粱总产可达到31.5万吨,增产41.3%。
本报记者 许静
现状
本地高粱好,奈何产量小
每年9月是高粱收获季节,宜宾吊黄楼火车站附近就会聚集大量运粮车,不分昼夜拉高粱。当地的酒厂大多都需要外购高粱才能满足需求。
宜宾本地也产高粱,当地企业为何舍近求远?叙府酒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时雨说,本地产量不足,价格高。去年本地高粱每公斤3.2元,而东北高粱加上运费也只有2.4元。
本地高粱有几大好处:出酒率高,大约高出东北高粱3%左右;品质好,本地高粱属于支链淀粉,淀粉含量高,香型好。北方高粱属于直链淀粉,糯性不足。四川潮湿,北方高粱运过来后易结团生霉。
“价格是次要的,关键是产量不足。”高洲酒业集团供应部副部长易元海说,要想产好酒必须用本地高粱,但产量不足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四川省实际上酿酒消耗高粱在100万吨左右,是全国最大的高粱籽销区。目前,全省高粱自产仅20多万吨,每年需从北方调入80万吨左右。
破局
提高单产,扩大规模
阳光下,一个个成熟的高粱穗就像一把把燃烧的火炬,一颗颗饱满的高粱籽就像瞪大的眼睛。站在高粱地边,宜宾市江安县怡乐镇和平村村民吴章云喜笑颜开。“你看我这一亩再生高粱,哪点也不比正季的差。”指着一块即将成熟的高粱田,吴章云说,这块田是去年栽的,去年收了两季,今年又丰收了。
“这是一种宿根高粱,播种一次,至少可以连续蓄留两年四季再生高粱。”江安县农业部门负责人说,这项技术高效高产,再生季产量与头季持平,不会减产;节约成本,1亩高粱可节本增效100多元;早收,比一般高粱早收10天—15天。
“这正是四川省高粱产业挖潜的一个探索。”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说,提高单产,扩大规模是当前四川省高粱产业挖潜的两个重点。
四川省川南及川东部分地区都具有发展再生高粱的气候条件,蓄留面积可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可达200-300公斤以上。通过推广集成技术,常规高粱可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杂交高粱则可再增产100-150公斤以上。
利用田坎土台等边际土地增种,可大大提高四川省高粱的种植面积。据分析,如四川省生产的白酒50%都用高粱作原料,需高粱籽160万吨左右,以目前的单产水平测算,需种植高粱500万亩以上。利用高粱抗旱、耐瘠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完全可以实现面积要求。
今年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10-2015)》,把酿酒高粱基地作为酿酒企业的第一车间来抓。省财政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投入了4860万元用于高粱基地建设,此外,各地财政也安排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酿酒高粱的发展,集中用于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种子补贴。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亩产330公斤以上,总产65万吨以上,产值达到33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