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三员”:形成安全监管新模式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眼下,各地各部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眼下,各地各部门对县以上城区的食品安全整治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却仍然比较突出,存在不少隐患,面对农村食品管理的严峻形势,甘肃省探索出了农村“一专三员”、流通环节“一票通”和农村宴席审批等安全监管新机制,从食品批发、零售、消费环节对农村食品进行严密管控,有效防范了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专三员”:形成安全监管新模式
一直以来,甘肃省农村食品经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证无照经营、走街串巷销售食品现象较为普遍,进货渠道复杂,消费纠纷等时有发生。
兰州市工商局副局长杨宪明说,目前在兰州市的县区,每一个乡镇还对应不了一个工商所,并且一个工商所只有几个人,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情况多变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形势面前,单靠基层工商人员是没有能力管好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食品市场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兰州市探索建立了“一专三员”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体系。
据介绍,“一专三员”协管制度由榆中县小康营乡首创,它是由一名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专干、一名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组成的监管机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工商部门清查市场上的不合格食品,并协助工商部门清理不合格产品。据悉,目前该县23个乡镇共有食品药品监督专干23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社会监督员共804名。去年以来,兰州市工商局在总结榆中县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61个乡镇、749个行政村推行“一专三员”农村食品市场乡镇村两级安全监管新模式。
榆中县副县长张丽霞说,乡镇食品监管专干由乡镇专职工作人员担任,承担本乡镇食品安全协管职责。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分别由村主任和村支书担任,由他们分别负责本村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动态情况和当地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隐患等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社会监督员从人大代表、教师、医务人员和群众中聘请,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
榆中县工商局局长胡振林说,“一专三员”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一专三员”扎根农村、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独特优势,这些人经过工商等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后与基层工商干部相配合,延伸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盲区,提高了食品安全反映机制的灵敏度,遏制了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
去年4月28日,一外来的食品小商贩在榆中县几个乡兜售不合格的小吃(酿皮),导致当地131人食物中毒,经5天住院治疗,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在这次事件中,当地食品安全信息员第一时间掌握和提供了信息,在事件快速妥善处置和抢救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票通”:管住批发规范零售
为规范食品经营行为,进一步推动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有效解决落实“两项制度”中存在的“索证难、记账难、坚持难、监管难”的“四难”问题,去年3月,省工商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总结白银市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在全省实施了“一票通”台账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票通”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和实际经营需要,规范食品批发经营单位的销货凭证与食品零售经营单位的进货凭证为同一种两联票据,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二为一,关联使用。销货和进货凭证同时作为批发台账和进货台账的资料进行收集、使用和备查。
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张兰周说,为了强化食品经营者自律和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全省各工商部门将监管方式转向以源头为主,实现“批零对接”,并探索推行了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一票通”制度,着力解决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这“两项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索证难、记账难、坚持难、监管难”的问题。
据了解,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小超市经营者因受文化程度限制,不会建立台账或建立台账明细不清等,不符合监管要求,且因台账数量巨大,无形中加大了经营者的成本,对于微利的农村小超市或小商店来说,达到“两项制度”的要求确实不堪重负。
根据“一票通”制度规定,食品批发商的销货凭证与食品零售商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二为一。凭证中,必须标明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等必备信息,“存根联”留底装订保存,作为批发商的销货台账。零售商在进货时,通过向批发商索取和保存“收据联”,装订成册后作为进货台账。同时,台账上还注明了销售单位的联系电话等信息。在使用过程中,食品批发商只需填写一次即可,省去了以往填写完销售凭证还要登记销货台账的程序,食品零售商只需在进货时索要购货凭证即可,整理装订后既是台账又可做索要凭证,无需再另行索取凭证和登记进货台账,简便易行。
白银市工商局副局长蒋国平说,“一票通”发挥了“管住批发、规范零售”的作用,逐步形成从进货、储运、流通、批发、上柜、销售、退市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后,白银市工商局基层人员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三鹿”奶粉的物流配送企业是白银益民商贸有限公司,由于这家企业销售网络体系健全,台账齐备,流向清晰,加上企业积极配合,下架退市工作在第一时间全面铺开,短短的10天内,共清退封存“三鹿”奶粉13159公斤,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
白银区水川镇德顺昌商店经营者强生忠说,他的商店里销售上百种食品,有了“一票通”后,进食品放心,卖食品给村民们安心,“一票通”也将他从以前繁杂的台账登记中解脱出来了,这种做法的确好。
自办宴席:实行逐级报告备案制度
农村家庭在婚庆、丧事、乔迁、祝寿、满月时自办的宴席涉及人数多、卫生条件和安全意识较差等,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是易发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场所,也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2008年,榆中县实行农村自办宴席逐级报告备案制度,对农村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该县小康营乡副乡长金萍英说,凡参加宴席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宴席主办者在72小时内向村(居)委会申报备案。由村工作站及时上报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办登记备案,并由乡食品安全监管专干及时上报县卫生监管部门,同时村协管员向农户发出《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须知事项》及备案登记表,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聚餐100人以上的自办宴席,由乡食品安全监管专干对举办宴席的农户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大型家宴在300人以上的上报县卫生监管部门后由县级食品监管部门联合派人指导,以便及时发现消除不安全因素。
各村引导农户在采购各种食品原料时要保证质量,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证明文件,并对采用原料进行备案登记。
榆中县副县长张丽霞说,农村自办宴席工作制度的开展填补了监管空白,改变了以往家庭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无人监管的状况,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据了解,自去年3月以来,省工商局等部门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一票通”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有效强化了对食品批发环节的监控,解决城乡广大食品经营者“记账难”、“坚持难”等问题,节约了成本,强化了监督,大大提升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效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流通环节共有食品经营者97961户,其中食品批发经营者20578户、食品零售经营者77383户,“一票通”台账在全省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中已普遍推广使用,覆盖率达95%以上。
“一专三员”:形成安全监管新模式
一直以来,甘肃省农村食品经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证无照经营、走街串巷销售食品现象较为普遍,进货渠道复杂,消费纠纷等时有发生。
兰州市工商局副局长杨宪明说,目前在兰州市的县区,每一个乡镇还对应不了一个工商所,并且一个工商所只有几个人,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情况多变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形势面前,单靠基层工商人员是没有能力管好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为了解决广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食品市场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兰州市探索建立了“一专三员”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体系。
据介绍,“一专三员”协管制度由榆中县小康营乡首创,它是由一名乡镇食品药品监管专干、一名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社会监督员组成的监管机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工商部门清查市场上的不合格食品,并协助工商部门清理不合格产品。据悉,目前该县23个乡镇共有食品药品监督专干23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社会监督员共804名。去年以来,兰州市工商局在总结榆中县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61个乡镇、749个行政村推行“一专三员”农村食品市场乡镇村两级安全监管新模式。
榆中县副县长张丽霞说,乡镇食品监管专干由乡镇专职工作人员担任,承担本乡镇食品安全协管职责。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分别由村主任和村支书担任,由他们分别负责本村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动态情况和当地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隐患等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社会监督员从人大代表、教师、医务人员和群众中聘请,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
榆中县工商局局长胡振林说,“一专三员”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一专三员”扎根农村、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独特优势,这些人经过工商等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后与基层工商干部相配合,延伸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盲区,提高了食品安全反映机制的灵敏度,遏制了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
去年4月28日,一外来的食品小商贩在榆中县几个乡兜售不合格的小吃(酿皮),导致当地131人食物中毒,经5天住院治疗,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在这次事件中,当地食品安全信息员第一时间掌握和提供了信息,在事件快速妥善处置和抢救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票通”:管住批发规范零售
为规范食品经营行为,进一步推动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有效解决落实“两项制度”中存在的“索证难、记账难、坚持难、监管难”的“四难”问题,去年3月,省工商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总结白银市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在全省实施了“一票通”台账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票通”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和实际经营需要,规范食品批发经营单位的销货凭证与食品零售经营单位的进货凭证为同一种两联票据,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二为一,关联使用。销货和进货凭证同时作为批发台账和进货台账的资料进行收集、使用和备查。
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张兰周说,为了强化食品经营者自律和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全省各工商部门将监管方式转向以源头为主,实现“批零对接”,并探索推行了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一票通”制度,着力解决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这“两项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索证难、记账难、坚持难、监管难”的问题。
据了解,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小超市经营者因受文化程度限制,不会建立台账或建立台账明细不清等,不符合监管要求,且因台账数量巨大,无形中加大了经营者的成本,对于微利的农村小超市或小商店来说,达到“两项制度”的要求确实不堪重负。
根据“一票通”制度规定,食品批发商的销货凭证与食品零售商的进货凭证统一格式、统一内容,合二为一。凭证中,必须标明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等必备信息,“存根联”留底装订保存,作为批发商的销货台账。零售商在进货时,通过向批发商索取和保存“收据联”,装订成册后作为进货台账。同时,台账上还注明了销售单位的联系电话等信息。在使用过程中,食品批发商只需填写一次即可,省去了以往填写完销售凭证还要登记销货台账的程序,食品零售商只需在进货时索要购货凭证即可,整理装订后既是台账又可做索要凭证,无需再另行索取凭证和登记进货台账,简便易行。
白银市工商局副局长蒋国平说,“一票通”发挥了“管住批发、规范零售”的作用,逐步形成从进货、储运、流通、批发、上柜、销售、退市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后,白银市工商局基层人员在第一时间找到了“三鹿”奶粉的物流配送企业是白银益民商贸有限公司,由于这家企业销售网络体系健全,台账齐备,流向清晰,加上企业积极配合,下架退市工作在第一时间全面铺开,短短的10天内,共清退封存“三鹿”奶粉13159公斤,有力地保护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
白银区水川镇德顺昌商店经营者强生忠说,他的商店里销售上百种食品,有了“一票通”后,进食品放心,卖食品给村民们安心,“一票通”也将他从以前繁杂的台账登记中解脱出来了,这种做法的确好。
自办宴席:实行逐级报告备案制度
农村家庭在婚庆、丧事、乔迁、祝寿、满月时自办的宴席涉及人数多、卫生条件和安全意识较差等,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是易发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场所,也是农村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2008年,榆中县实行农村自办宴席逐级报告备案制度,对农村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该县小康营乡副乡长金萍英说,凡参加宴席就餐人数在50人以上,宴席主办者在72小时内向村(居)委会申报备案。由村工作站及时上报乡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办登记备案,并由乡食品安全监管专干及时上报县卫生监管部门,同时村协管员向农户发出《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须知事项》及备案登记表,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聚餐100人以上的自办宴席,由乡食品安全监管专干对举办宴席的农户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大型家宴在300人以上的上报县卫生监管部门后由县级食品监管部门联合派人指导,以便及时发现消除不安全因素。
各村引导农户在采购各种食品原料时要保证质量,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证明文件,并对采用原料进行备案登记。
榆中县副县长张丽霞说,农村自办宴席工作制度的开展填补了监管空白,改变了以往家庭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无人监管的状况,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据了解,自去年3月以来,省工商局等部门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一票通”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有效强化了对食品批发环节的监控,解决城乡广大食品经营者“记账难”、“坚持难”等问题,节约了成本,强化了监督,大大提升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效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流通环节共有食品经营者97961户,其中食品批发经营者20578户、食品零售经营者77383户,“一票通”台账在全省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中已普遍推广使用,覆盖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