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禽蛋市场很不稳定
中国蛋鸡业如何做强-食品产业网
10月16日,由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主办、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和石家庄市华牧牧业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现代蛋鸡高峰论坛”在石家庄市成功举办。其间,中科院院士吴常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陈福勇教授和华牧公司董事长赵来兵的话题都涉及到了已经做大的中国蛋鸡业如何做强的问题。这无疑是参会人员最关心的,也是广大蛋鸡业从业者最关心的。所以,当他们的话说到同行的心坎上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
产业控制:准入制度
“中国禽蛋市场很不稳定,非常难以把握,谁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涨价,什么情况下跌价。为什么会这样呢?”中科院吴常信院士望着在座的参会代表们问到。
“禽蛋市场缺乏规范化就是禽蛋市场波动得很厉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地说,首先是缺乏养殖行业的准入制度。什么叫养殖行业的准入制度?举个例子说,在印度,要办个蛋鸡场都是要登记的;即便是你从你父亲那里接手的一个养鸡场,也要重新核实,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办好这个鸡场。准入制度是需要登记和评估的。这不像咱们国家谁都可以养鸡,导致数量很难控制。”吴院士回答到。
市场控制:销售标准
“其次,我们也没有严格的禽蛋产品的销售标准。鸡蛋的大小规格、生产日期、场家、品牌、食品安全认证都可有可无。”吴院士继续谈为什么鸡蛋市场的不规范,“早在二十年前,我到英国的一些超市去买鸡蛋,就发现人家所有的鸡蛋都打上了产蛋的周数,一年52周。上架五六周之后,人家就拿走了,不能再作为鲜蛋进行出售了,可以说规定得非常严格。所以,品牌蛋不是说盖个戳就行了,要能做到把生产日期打在上面,过多少周就必须下架。所以,真正禽蛋市场的规范化,一个是准入制度,一个是产地的销售标准。”吴院士说。
对以上观点,来自辽宁省辽阳市的新风集团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立斌认为这是为生产高端鸡蛋的企业指明了方向,让他在目前这种“小规模,大产出”的无序市场竞争中看到一线曙光。
质量控制:标准化
在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张力圈助理调研员代为传达的省畜牧兽医刘肇清副局长的讲话中提到了要强力推进蛋鸡标准化养殖的问题。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议。
“为什么近些年南方的养鸡业发展得那么快,以至于几年的时间各个省就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打破了以前那种‘北蛋南运’的格局?就是得益于人家一上就是标准化、规模化的集约化场。一般都达到了四五万只的存栏量,湿帘降温、纵向通风、自动清粪,一应俱全,真正称得上是标准化的现代化鸡舍。”华牧牧业董事长赵来兵深有感触地说。
新风集团牧业定位为专业的高端鸡蛋产品的生产,他们所有设备几乎都是选最好的。“中国近几年发生的几次疫情,我的饲养场从未经历过,运行效果一直非常好。”孙总回顾到,“有的企业感到不解,就问我,为什么你的鸡场就能够逃过这些劫难呢?我说我的投入多大啊,鸡场多规范呀,我可不像那些小场似的小打小闹,什么都将就!”
李入行所在的石家庄修远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是国家蛋鸡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具体到蛋鸡规模养殖场运作,他认为从硬件上去做,就是设计上要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设备上要自动化;从软件上,必须要有技术规范、严格执行与监管。
风险控制:科学布局、分散饲养、适度规模、全进全出
“我国85%的鸡饲养在存栏量在1万只以下的小场(户),他们提供了全国83%的鸡蛋。但这正反映了我国养殖业的落后。可以说,无论推广良种,还是好的配合饲料,特别是疾病的防控,在这样的千家万户中去做,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这么多农村的养殖户,他们的鸡蛋总是要卖出去的,那么在集贸市场,这样连鸡带蛋的大流通,对疾病的防控会带来更大的困难。”中科院吴常信院士说,“所以,应该减少小场小户的数,提倡适度规模。”
但多大规模才算比较适度呢?吴院士通过调查发现,在规模1万只鸡以下场(户),每只鸡的平均产蛋水平只有14.38千克(以产蛋鸡占存栏鸡70%计算,下同);1万只鸡以上场(户)为16.31千克。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5~20万只的蛋鸡场平均产蛋能达17千克/只鸡;超过50万只鸡的,平均产量16.86千克/只。基于以上的调查,吴院士认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这要看管理能力是否能跟上,他建议一般蛋鸡场以5~20万只鸡为宜。
同时,吴院士强调对蛋鸡生产需要从饲料、饮水等源头抓起,分析孵化、育雏育成、产蛋各阶段的关键点,对可能发生的疫病及早进行防控。从系统水平上采取生物安全措施,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此,赵来兵董事长认为:在目前蛋鸡业处于转型、调整、升级的阶段,华牧“科学布局、分散饲养、适度规模、全进全出”的新型蛋鸡养殖模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李入行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效果,对华牧的模式表示了高度认同,“这套发展模式,既结合了现在蛋鸡的饲养技术,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这样规模化、标准化后,最终达到农民通过蛋鸡去增收致富的效果。”
产业控制:准入制度
“中国禽蛋市场很不稳定,非常难以把握,谁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涨价,什么情况下跌价。为什么会这样呢?”中科院吴常信院士望着在座的参会代表们问到。
“禽蛋市场缺乏规范化就是禽蛋市场波动得很厉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地说,首先是缺乏养殖行业的准入制度。什么叫养殖行业的准入制度?举个例子说,在印度,要办个蛋鸡场都是要登记的;即便是你从你父亲那里接手的一个养鸡场,也要重新核实,要看你有没有能力去办好这个鸡场。准入制度是需要登记和评估的。这不像咱们国家谁都可以养鸡,导致数量很难控制。”吴院士回答到。
市场控制:销售标准
“其次,我们也没有严格的禽蛋产品的销售标准。鸡蛋的大小规格、生产日期、场家、品牌、食品安全认证都可有可无。”吴院士继续谈为什么鸡蛋市场的不规范,“早在二十年前,我到英国的一些超市去买鸡蛋,就发现人家所有的鸡蛋都打上了产蛋的周数,一年52周。上架五六周之后,人家就拿走了,不能再作为鲜蛋进行出售了,可以说规定得非常严格。所以,品牌蛋不是说盖个戳就行了,要能做到把生产日期打在上面,过多少周就必须下架。所以,真正禽蛋市场的规范化,一个是准入制度,一个是产地的销售标准。”吴院士说。
对以上观点,来自辽宁省辽阳市的新风集团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立斌认为这是为生产高端鸡蛋的企业指明了方向,让他在目前这种“小规模,大产出”的无序市场竞争中看到一线曙光。
质量控制:标准化
在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张力圈助理调研员代为传达的省畜牧兽医刘肇清副局长的讲话中提到了要强力推进蛋鸡标准化养殖的问题。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议。
“为什么近些年南方的养鸡业发展得那么快,以至于几年的时间各个省就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打破了以前那种‘北蛋南运’的格局?就是得益于人家一上就是标准化、规模化的集约化场。一般都达到了四五万只的存栏量,湿帘降温、纵向通风、自动清粪,一应俱全,真正称得上是标准化的现代化鸡舍。”华牧牧业董事长赵来兵深有感触地说。
新风集团牧业定位为专业的高端鸡蛋产品的生产,他们所有设备几乎都是选最好的。“中国近几年发生的几次疫情,我的饲养场从未经历过,运行效果一直非常好。”孙总回顾到,“有的企业感到不解,就问我,为什么你的鸡场就能够逃过这些劫难呢?我说我的投入多大啊,鸡场多规范呀,我可不像那些小场似的小打小闹,什么都将就!”
李入行所在的石家庄修远牧业有限公司已经是国家蛋鸡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具体到蛋鸡规模养殖场运作,他认为从硬件上去做,就是设计上要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设备上要自动化;从软件上,必须要有技术规范、严格执行与监管。
风险控制:科学布局、分散饲养、适度规模、全进全出
“我国85%的鸡饲养在存栏量在1万只以下的小场(户),他们提供了全国83%的鸡蛋。但这正反映了我国养殖业的落后。可以说,无论推广良种,还是好的配合饲料,特别是疾病的防控,在这样的千家万户中去做,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这么多农村的养殖户,他们的鸡蛋总是要卖出去的,那么在集贸市场,这样连鸡带蛋的大流通,对疾病的防控会带来更大的困难。”中科院吴常信院士说,“所以,应该减少小场小户的数,提倡适度规模。”
但多大规模才算比较适度呢?吴院士通过调查发现,在规模1万只鸡以下场(户),每只鸡的平均产蛋水平只有14.38千克(以产蛋鸡占存栏鸡70%计算,下同);1万只鸡以上场(户)为16.31千克。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5~20万只的蛋鸡场平均产蛋能达17千克/只鸡;超过50万只鸡的,平均产量16.86千克/只。基于以上的调查,吴院士认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这要看管理能力是否能跟上,他建议一般蛋鸡场以5~20万只鸡为宜。
同时,吴院士强调对蛋鸡生产需要从饲料、饮水等源头抓起,分析孵化、育雏育成、产蛋各阶段的关键点,对可能发生的疫病及早进行防控。从系统水平上采取生物安全措施,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此,赵来兵董事长认为:在目前蛋鸡业处于转型、调整、升级的阶段,华牧“科学布局、分散饲养、适度规模、全进全出”的新型蛋鸡养殖模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李入行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效果,对华牧的模式表示了高度认同,“这套发展模式,既结合了现在蛋鸡的饲养技术,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这样规模化、标准化后,最终达到农民通过蛋鸡去增收致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