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舞起龙头拉动西部经济———访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范中成
“经历了几年的缓慢增长后,四川省白酒产业2007年迈上新台阶,产销稳步增长,产业地位稳固。”7月23日, 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范中成向《华夏酒报》记者如此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四川白酒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84户,从业人员70114人,资产总计508.01亿元。全年共实现白酒产量86.18 万千升,同比增长28.33%;实现产值453.4亿元,同比增长33.26%。2007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白酒产业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6.1%、46.7%、54%。
四川白酒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范中成分析说,产业集中趋势明显是重要的一方面,四川省前10家白酒企业——“六朵金花”、丰谷、高州、江口醇、小角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8.55亿元,同比增长27.25%。以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为代表的酒业园区积聚效应也越发明显,对上下游产业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大。此外,原酒产业的整合以及名优产品带动整体行业盈利能力的增加也是四川白酒产业趋好的因素之一。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四川虽然是全国白酒大省,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短板”也非常明显。范中成指出:
首先,产销失衡现象严重。四川省白酒生产加工能力增加迅猛,供大于求的特征明显,尤其是随着全国白酒市场的复苏和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产业资本介入白酒生产领域,一些地方加大了引导和支持力度,产销失衡的矛盾越发突出。
其次,产业竞争加剧。一方面,供求规律导致产业竞争越发激烈,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压力下无序竞争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洋酒的冲击和省外一些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白酒企业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市场挑战。
再其次,产品结构有待完善。高附加值白酒是四川白酒产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但目前四川出现盲目开发高端产品,忽视中低档产品的趋势。
最后,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目前,能源、原料、包装、运输等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刚性增加,销售成本的提高都使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酒价提升的速度赶不上生产成本的增加速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
“白酒产业的发展事关四川省食品工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以上问题,要深化认识,促进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范中成强调。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范中成说:“加快发展四川省白酒产业离不开良好环境的营造。为加强对白酒产业的协调指导,宜宾和泸州相继成立白酒产业发展推进机构,落实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和政策的经验合理确定用水价格,合理解决历史欠税,减轻企业的负担等。”
范中成表示,白酒发展必须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一定要充分发挥“六朵金花”的引领作用,要利用他们在品牌、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实力,鼓励他们参与行业的整合,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优势品牌集中,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还要加大对“二名酒”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省二类名酒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财政、税收、营销、宣传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部分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它们通过融资、合作开拓省外市场,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品牌,对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创牌活动积极进行指导、服务和协调,扩大品牌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一批区域性强势品牌,力争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白酒第二梯队企业,完善四川名牌白酒布局,提升“川酒”品牌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实力。
“加快发展步伐,产品结构调整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范中成强调,“压缩产品品牌规模,企业要合理控制品牌数量,突出品牌质量,增强单品市场占有率。企业在提高主导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要合理布局中、低档产品,不盲目走高端路线,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走出去,引进来,借船出海
走出去,利用“六朵金花”等名牌企业的影响力,积极参与资源整合,鼓励他们参与全国白酒产业的大整合,大重组。
引进来,一方面,要引入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有实力的省外白酒企业,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利用他们的品牌、资金激活四川部分白酒企业的闲置资产,整合部分原酒企业,达到“借船出川”的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国际资本,充分利用他们的渠道、资金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经验,实现“借船出海”的目标。要继续做好与帝亚吉欧、瑞典V&S公司的合资合作工作,探索出成功的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引入四川白酒产业较为缺乏的人才,提升全省白酒产业在这些方面的整体水平。
坚持创新,增强内在动力
产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范中成表示:“要加大对产品和酿造工艺的创新力度,在坚持四川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工艺和浓香型白酒为主的同时,加大对市场调研的力度,积极研究消费习惯的变化,鼓励白酒生产企业研发其它香型的产品,适应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口感和消费习惯。”
范中成同时指出:“白酒企业还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坚持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技术改造,以新型工业化标准完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水平,节能降耗,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积极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