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食品节亮相上海
“不错,挺好吃。很多只是听说过,但没见过、也没吃过。”在上海第一食品连锁位于五角场万达广场的杨浦分店里,经常光顾该店的上海市民王阿姨一边品尝着展示的贵州特色牛肉干,一边让服务员给自己称几斤带走。
牛肉制品、辣椒、波波糖、黄糕粑、小米渣……尽管一百平方米不到的展示区,却汇集了200多种贵州名特优食品,也挤满了好奇和前来购买的上海市民。这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贵州食品节首日的一番热闹景象。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举办的此次活动,本身就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产品展销。尽管展示只是10天时间,但绝不是贵州特色产品在上海的一次短暂‘旅行’。”作为此次贵州食品节的主办方之一,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刘福成的这番话意味深长。
无独有偶,为了此次活动,贵州食品节的另外一个主办方——光明食品集团所属的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于今年4月中旬,专门赴贵州进行了一场关于贵州名特优食品的“遴选”。最后,在参选的65家企业1400多个品种中,28家企业200多种产品中选。
业界都把这场遴选看成是贵州食品业一批有市场潜力的品牌打开上海市场一张免费的“入场券”。
早在今年3月中旬,光明食品集团所属的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和贵阳友谊集团、贵州省特需商品供应公司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成为沪黔两地启动食品产业领域全面合作的一个标识。
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是此次贵州食品节在沪举办的另一大主办方。作为中国最大的糖酒食品分销商和食品品牌代理商之一,该集团拥有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旗下的第一食品连锁在上海等多处城市商业中心设有现代专业食品零售大店。
“安全、绿色、天然和优质特色食品是长三角地区食品消费市场的最大需求,要为这个需求提供足够多的产品,是只靠一个发达的营销网络完成不了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葛俊杰“手握”市场,思考着如何满足市场提出的需求。
而与葛俊杰的担心相反,市场“短板”,却是刘福成对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担忧。
两个矛盾,都是供求失衡的表现,都需要市场与生产的迫切对接。
“食品节的举办,实际是给了贵州企业低成本开拓上海市场的机会。”刚刚与糖业烟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贵州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金波告诉记者,活动一结束,上海合作方将立即组织人前往自己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这是双方就下一步即将开展的资本合作进行的一个铺垫。
“超出以往那种简单贸易合作的范畴,会向品牌培育、产业打造,包括资本合作方面展开实质性的联动。”葛俊杰表示,此次沪黔两地合作绝不仅是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落实,这也是上海食品业在实施由东向西产业转移的一个理性选择。
贵州仁怀市茅台镇黔台酒厂全国营销中心——上海黔台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小明坦言,与糖业烟酒集团的合作,围绕酒厂的资本重组就是关键“落点”。对于在上海孤单打拼7年之久的黔台酒来说,“做大做强,必须借助更大的平台”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此次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的协议签署,让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瑜的信心重振:“对品牌的市场培育,对产业规模化的带动,这是合作的吸引点。”
对于成为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的两家“贵州特色食品集成商”,贵阳友谊(集团)、贵州省特需商品供应公司的有关负责人都一致表示,以世博会为契机,加强沪黔两地食品产业在生产和流通上的对接,是迅速开发和提升“生态贵州”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品牌形象和附加值的机会。
此外,这次两地合作还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对食品工业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的积极探索。
“通过这次实践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葛俊杰表示,食品节只是双方长期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大家会致力于在贵州建立特色食品优选、采购、管理和输出的集成平台,探索形成贯穿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发展、深度合作的多方共赢模式。
就在贵州食品节徐徐拉开帷幕时,贵州省农委和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又达成共识:把食品节作为一个品牌来打造,力争春节前再举办至少一次类似的两地对接活动,进一步放大这个平台可能释放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