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次斗茶大赛看“斗茶”演变:斗茶,确实“斗”出了进步
斗茶,即比赛茶叶品质的好坏。其目的是通过对茶产品的对比,找出茶叶加工工艺、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在诸多茶样中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自2008年以来,我市已举办了三届斗茶大赛,每一次皆有不同,每一次皆有进步。
第一届斗茶大赛
评委只有茶叶专家
第一次举办斗茶大赛是在2008年,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第四届国际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前夕。
那次斗茶大赛分为预赛和决赛,斗得异常激烈,先由雨城区和名山县各自组织企业预赛,然后让胜出的企业参加全市的决赛。决赛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开赛,全市共有22家茶企业进入,选送了57个茶样参加现场评审。
首届斗茶大赛将评比分为了综合评审和茶叶品质现场评审两部分。即,除了现场“斗”各家企业选送茶样的品质外,还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斗争”。最后综合两者的分数,评出获奖企业。
当年,在茶叶的品质评审环节中只有茶叶专家参与。
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是,现场面对参差不齐的黄芽,专家评委们意见不统一,久久不能达成一致。
第二届斗茶大赛
生产企业有了话语权
也许正是有了争论,才有了后来的进步。
针对首届斗茶大赛中在黄芽评审中出现的争论,雅安市茶叶学会2009年举行了专门的黄芽研讨会,首次对黄芽进行专题研讨。2010年,我市举办第二届斗茶大赛,这一次专家评委们发现,黄芽的品质提升了,至少从外形上看,各家选送的茶样基本大同小异,虽然内质仍然差别较大。
第二届斗茶大赛共有23家企业参赛,选送茶样27个。
这一次,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斗茶大赛中茶叶生产企业也拥有了话语权,诸多茶企业负责人都主动到场参与评审,与专家、同行交流和学习。
当年,促使主办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因为专家只能从茶叶质量上审评,而企业最了解市场,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茶叶,他们最明白,让企业人员参与审评,有助于“斗”出质量好、消费者也喜欢的茶叶。因此,让企业也参与到茶叶的评审中,进一步交流和对比,吸取别人的优点,找出自身茶叶的不足,促使茶行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比第一届斗茶大赛而言,第二届斗茶大赛的参赛茶样质量普遍提高,各个茶类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
第三届斗茶大赛
消费者也当评委
相比前两届斗茶大赛,第三届斗茶大赛有了更大的变化。其一,将斗茶的舞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在茶文化广场、福窝茶道馆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其二,评委不仅有专业的茶叶专家和茶企业负责人,还有懂茶和爱茶的消费者也主动参与到评茶队伍中来了。
引进消费者参与评审,在于茶叶最终是落入消费者的口中,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买单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茶,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份茶叶的市场潜力。因此,让消费者也拥有斗茶的话语权,是今年斗茶大赛的一大亮点。
我们可以预言,今后的变化与进步肯定还有更多。
第三届斗茶大赛共有26家企业参加,选送47个茶样。选送的茶样除了传统的黄芽、甘露、石花、各类藏茶,还有企业们创新研制的红茶、道茶等茶叶。
同时,企业们选送的茶样差距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优,茶叶质量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斗茶,确实“斗”出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