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竟然生产自未来?
很多消费者现在已经被食品安全吓得如“惊弓之鸟”,这种心理阴影来自于全国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出于对监管的信心不足,很多人说,应该让企业有良心,讲诚信,但是谁又能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的良心呢?
“早产”的面包,“未来”的面包,它们是每天摆在老百姓餐桌上的重要的食品之一,我们相信,问题的出现不是因为媒体的曝光,在镜头的背后,在2010年10月20日之前,有很多食品都上演过“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老百姓只要稍微有点怀疑态度,就会发现这样的日期更改是不可避免的。
说超市一时疏忽,肯定无法让老百姓相信,那么对这种故意为之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据本报记者的调查,因为食品法规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面包早产的问题很可能是行业的一个公开秘密,监管部门有心督查,却常常受制于人员不足、法条欠缺等先天原因,企业发现经济利益要大于制度惩罚的损失后,必然会有恃无恐。“早产”面包不是一个简单的过期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企业是否诚信,监管是否有效,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早产”的面包难道只能被当做垃圾扔掉?
对于刚刚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来说,严格按照生产日期对面包进行销毁或其他处理,不光大部分企业不想这么干,勤俭节约的老百姓可能也不支持,在一个人人喊着节约,很多人经历过饥饿的社会,我们是否有勇气将大量即将过期,或者已到期的食品直接送往垃圾处理厂?
我们希望不仅能发现问题,同时也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不能给“早产”的面包找一个更合理的处置方式?比如,在超市里,大部分供应厂商可以考虑在面包即将过期,或已到期时,进行打折促销,但是必须向消费者明示。就面包“早产”一事,相关部门表示,可以增加一些事前的检查,加大事后的追罚力度,包括严厉的“连坐”处罚,但如果能从供应结构上想一些办法,让市场发挥供需平衡的作用,或许比任何的人为干涉和处罚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