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的冷思考

2007-11-02 11:30 企业新闻
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事件给中国啤酒业的冷思考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界最吸引眼球的新闻莫过于4

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事件给中国啤酒业的冷思考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界最吸引眼球的新闻莫过于4月初有关娃哈哈遭遇达能低价强行并购的事件。此消息曝光之后,立即引起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娃哈哈和达能的纠纷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达能将相互之间的矛盾诉诸于法律,宗庆后干脆主动辞去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以退为进反击达能,结果到底会如何,人们拭目以待。人们很难想象,像娃哈哈这样响亮的名字是否会像日化行业的熊猫、浪奇、活力28一样销声匿迹。此事件一出引发了政府、学者和企业家关于“合资中如何维护民族品牌的自主性”的思考和讨论。
     但目前还没有人就达能与娃哈哈事件来关注和思考外资进入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啤酒行业的命运。
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概述
     2006年,中国啤酒总产量达到3515.15万千升(国家统计局数字),比上年增加14.7%,连续5年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啤酒工业作为成长性最快的行业之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此轮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因水土不服造成大量外资的撤退,但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啤酒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广阔前景更加吸引国际啤酒集团对中国啤酒市场的关注和资本扩张,从而引发了持续至今的第二轮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潮,而且一次比一次并购规模庞大。2003年以来,以英博、AB、SAB、嘉士伯等为代表的外资军团,更是把“收购战”演绎至巅峰。2004年,AB公司以57亿港元收购哈啤全部股份,溢价率约5倍;2006年,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InBev)啤酒集团以人民币58.86亿元,收购净资产6.19亿元的雪津啤酒100%的股权,其收购价格让许多人瞠目结舌。截止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年生产能力20万千升以上的啤酒企业的外资渗透率达到90%以上,外资以参股、控股和全资形式间接或直接控制中国啤酒90%以上的产能,尤其是以国际啤酒巨头SAB背景的华润和全球产能第一的后来者居上英博公司在中国并购企业的年总产能均超过500万千升,雪花啤酒200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一品牌总产量超过500万千升的品牌。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啤酒巨头基本都在加紧对中国啤酒市场扩张。美国第一位的百威啤酒制订了在中国发展的长期策略;美国第二、第三位的美乐和康胜啤酒也开始正式加入中国啤酒市场竞争的行列;日本第一位的朝日啤酒公司则在北京、深圳、烟台、杭州、泉州等地建立了多家合资企业。
     据统计,外资品牌合计约占有高档啤酒市场90%的份额。如百威除在温州市场占有率第一,在长沙、杭州、无锡占有率第二,在上海、苏州、太、武汉、西安占有率第三;蓝带除在温州市场占有率第二外,在乌鲁木齐占有率第三,在贵阳、哈尔滨、兰州、南宁、南昌、天津、珠海占有率第四;嘉士伯和喜力在多个区域市场占有率均进入 10 名之内。与此同时,国际啤酒巨头正通过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的渠道体系向中低档市场渗透。现在不仅仅是狼来了,而且是狼已经开始吃羊了。
     从客观上看,外资对中国啤酒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并购,推动了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但在竞争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管理还是品牌均处于劣势的中国啤酒集团坐看人家在家门口大刀阔斧地“舞大刀”,要么在市场的打压中摆脱不了被并购的命运,要么已经成为人家的囊中之物心中毕竟不是滋味。这不是狭隘的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族主义。笔者认为,中国啤酒工业的国际化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我中有你,你中无我,甚至到我中无我。如果将来中国的民族啤酒品牌要么在竞争和并购中消失,要么成为国际啤酒巨头在中国赚取利润的工具,不能不说是中国啤酒工业的悲哀。
莫让达能与娃哈哈事件在啤酒行业重演
     其实,达能与娃哈哈的事件在啤酒行业已经多次上演:2004年,AB公司以57亿港元收购哈啤全部股份,溢价率约5倍;2006年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InBev)啤酒集团以人民币58.86亿元,收购净资产6.19亿元的雪津啤酒100%的股权。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做了一件特赚钱的“好生意”。其实不然,外国人之所以出如此大的价钱收购这些优势企业,看中的是中国啤酒市场广阔的前景和未来的发展,在乎的是5年之后甚至是10年之后中国啤酒的市场格局以及那时自己在中国啤酒市场的位置和利益,在他们看来,这是做了件特实惠的“好生意”。
     永远不能忘记2004年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青岛啤酒一位高管人员对笔者的感慨:“我们当初与AB公司的合资看中的就是人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本想借此利用AB公司的资源和帮助快速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最近一次我们访问AB美国总部通过对其深入了解,才发现我们想得太天真了。因为我们看到了AB公司在中国发展的长期计划,甚至详细到三年后的2007年每月的工作计划,而且对中国政府政策、经济走势、各大型啤酒企业的发展、中国啤酒行业短中长期发展均做了精确的分析和预测,看后我们出了一身冷汗。尤其是联想到我们当初爽快地答应AB要求我们承诺其对青岛啤酒的股份持有比例可增加到27%时,才发现我们哪是引来了个伙伴,简直是引狼入室。”
     青岛啤酒与AB之间是否会出现类似达能与娃哈哈的事件呢?我也是手里捏着一把汗。
     说到此,我不得不佩服金星啤酒董事长张铁山的战略眼光。AB公司早在2002年已经派国际部总裁伯乐思亲赴金星啤酒,主动表达合作意向。作为会谈在场人之一,我知道当时会谈十分顺利,当场签订了合作意向书。AB要求在意向书上专门注明:金星啤酒要承诺在AB公司没有与金星啤酒正式合作之前,不得再与第三方商谈同样的话题。金星啤酒果断地做出了保证,此后双方保持密切的交流,实现高管团队的多次互访,尤其是AB公司总裁斯多克乘专机亲赴郑州访问金星啤酒,更让业界许多人坚信金星啤酒与AB的合作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大家所愿,直到今天,金星与AB还是没有走到一起,业界对此颇多猜测。作为知情人,笔者知道金星与AB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的合作,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AB要求金星承诺在合作的7年之内,AB拥有全部收购金星股权之权力。对于这样一个霸王条款,金星啤酒董事长张铁山始终没有答应,所以金星现在仍是中国啤酒行业无外资涉入的民族品牌。
     笔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不合资行吗》,指出合资并不是中国啤酒发展的唯一出路,但笔者同时也不反对合资。笔者认为中国啤酒企业合资与否,最终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有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最终受制于人,成为别人赚钱工具,让别人左右命运。
     所以,中国啤酒企业不论是合资的还是没有合资的,都要从达能和娃哈哈事件中多一些反思和觉悟,防止温水煮青蛙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出现。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