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企业动态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大盛魁”——中国股份制企业的鼻祖

中国糖酒网 2012-07-13 16:56 企业新闻
大盛魁中国股份制企业的鼻祖 大盛魁是什么? 近来总有朋友在我耳边提起大盛魁这个名字,曾经播出过的以大

“大盛魁”——中国股份制企业的鼻祖

“大盛魁”是什么?
近来总有朋友在我耳边提起“大盛魁”这个名字,曾经播出过的以“大盛魁的兴衰”为背景的20集电视剧《驼道》,即将播出的《大盛魁》百集电视剧,描写“大盛魁”的各种书籍,“大盛魁”企业,“大盛魁”酒,……听得多了,不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去网上键入“大盛魁”搜索了一下,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大盛魁”原来有这么多的新闻!
我对“大盛魁”是越来越有兴趣了,在去图书馆翻看了好几本关于“大盛魁”的书和N多的有关论述研究文章后,才对“大盛魁”有了初步的了解。
   “大盛魁”究竟是什么?“大盛魁”是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一家旅蒙商号,当年享有“半个归化城”之誉,是草原第一商号。“大盛魁”主要从事易货贸易,商业足迹遍布整个蒙古高原至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至俄罗斯的恰克图(蒙语词,意思是“有茶的地方”)、莫斯科直至欧洲。经营范围包括内外贸易、种植养殖、借贷钱庄,甚至连军队政府的后勤供应、代收税费、制币等业务也包括在内,总资产达到上亿两白银,员工八千多人,用于物流运输的骆驼近二万峰,“大盛魁”运输货物所行走的物流“驼道”被后人誉为继盛唐“丝绸之路”之后的“茶叶之路”。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300年前曾经雄踞草原商业帝国之首、有着“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美誉的晋商,居然没有留下片纸只字的历史资料,只有一块匾作为了今天“大盛魁”的历史见证。
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悬挂着一块匾,上书“阴山古刹”,右端第一号写着“大清雍正二年(甲辰)上春吉日”,第二行靠近下边写着“光绪甲辰,大盛魁财伙等,因见先年敬献之匾,凋朽欲坠,恐泯忱迹,遂为重书重刊,葺而新之,谨书数言,以志重修之岁时云尔”。在“大盛魁敬献”五个字的上面,雕刻着一个枣核形的图章,上面用篆书刻着“晋三都”三个字,用红颜色涂染,表示明显而庄重的意思。根据这一记载可知,“大盛魁”在雍正二年(1724年)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大盛魁”的兴衰起落几乎与我国满清王朝的兴衰起落处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一个持续了两、三千年封建统治制度在迅速演变为最后覆灭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并且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边城僻壤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下,竟然能够孕育出如此规模和气魄的、出类拔萃的豪商巨富,而且浮现出了持续近两个半世纪之久的“大盛魁现象”?


“大盛魁”的传说
关于“大盛魁现象”,我们不妨先从几则关于大盛魁的传说开始说起。
由于“大盛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归化城旅蒙商“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之首号,因而关于“大盛魁”就有不少传说。
首先是创始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在“大盛魁”初创时都是肩挑小贩,正是这三个山西籍小行商创立的“大盛魁”,极盛时期成为垄断归化城到外蒙商业贸易的巨商,年贸易总额一般年份达一千万两白银,总资本有时竟达亿两白银。可以想见它的创业道路是不会平坦的,奠定其基业是艰辛的。
财神股的传说
据老辈人传说,“大盛魁”创立初始,经营数年,营业情况极坏。三位合伙人甚至连每天的食用花费都挣不到。某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过大年,而大盛魁的三位合伙人没钱买肉买面吃饺子,只好煮了一锅白粥,聊以充饥,打发年关。三个人正在喝稀粥的时候,从外面来了一个穿着蒙古靴、蒙古袍、系着蒙古腰带的蒙古老乡,拉着一匹驮着货物的骆驼。这位蒙古老乡把骆驼拴在了店铺门口,进到店里取暖。“大盛魁”的三位合伙人平时因经常和蒙古老乡做买卖,能说一些半通不通的蒙古话,就热情招待这位蒙古老乡和他们一起喝粥。那位蒙古老乡暖和了一会儿后,说要到外面去办点事,托店主人把骆驼照料好。可是这位蒙古老乡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左等右等就是等不见人回来。骆驼饥渴不堪,背上还负着很重的货物。于是他们三人把骆驼驮子卸下来,喂饮了骆驼。可是等到年都过完了,人还是没等回来,以后一直也没有回来。三人商量着把驮袋打开一看——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于是他们才意识到这是财神爷降临,把金银财宝送上了门。后来就用这些金银财宝作本钱,先是养骆驼跑蒙古草原贩运货物赚小钱,慢慢地发展到跑“毛斯圪洼”(莫斯科)搞长途贩运挣大钱。建立起商业字号后,他们把资本分成三股:一股归他们三人;一股是“财神股”,因为是财神爷赐予的本钱,所以必须作为公共股,任何人不得据为私有;另一股是为本号出了力的奖励股,也是作为公共积累股。这一股份内,还包括狗的一份股份,称作“狗股子”。
为了永远不忘创业的艰辛,牢记财神爷的恩赐,感谢为本号出过力的商伴,传说“大盛魁”自始至终供有财神座,神座前还陈列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一个宝盒子。除此之外,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大盛魁”的人都要熬粥喝,大年初一早晨还要在财神座前供一碗稀粥,大概是因为三个创始人在买卖最困难时没有钱吃饺子过大年,而靠喝稀粥度年关,正值此时财神爷送来金银财宝,使“大盛魁”逐步得以发展壮大进而成为豪商巨富的郑重纪念吧。这个规矩被大盛魁的人延续到了今天,甚至有的后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还仍然保持大年三十喝稀粥的习俗。比如内蒙古电影电视局有位副局长,直到看了电视剧《大盛魁》的有关筹备资料,才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我家大年三十喝稀粥,原来根子在这儿呢!
“狗股子”的传说
“大盛魁”无论是走骆驼房子,还是赶羊贩马,都少不了许多狗做护卫、做“保安”,狗对“大盛魁”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关于“大盛魁”狗的传说也不少。据当地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有一年外蒙物价大涨,各旅蒙商的货物都已脱销,谁能先行进货,谁就能得到巨额利润。在当时那种通讯落后的条件下,怎样把这一重要经济情报迅速传到归化城总号,及时组织大批货源到前、后营(后营指科布多),而又不走漏消息,成为当务之急。急中生智之下,大盛魁的人把催货的信件缝在狗的护项圈内。让狗连夜赶到归化城,因而得以提前大量进货,使“大盛魁”发了一笔横财。从此给狗顶上一个整股,写在万金账上。这就是人们传说的“狗股子”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在一次战役中,“大盛魁”得到一项极其重要的军事情报,由于无法迅速传递到军营,就派狗带信传递情报,从而使这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大盛魁”从中得到了很大好处。为了报答狗的功劳,便给狗顶了一个“狗股子”。驼队离不开猎狗看护,“大盛魁”出于营业的需要,对狗的待遇极其优厚。喂狗用的饲料,胜过贫苦人一日三餐。有人感慨:“大盛魁”的狗比人享福。
关于“大盛魁”的传说还有很多,但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事实还是有证可考的。

“大盛魁”的发掘
六十年代时,乌兰夫曾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次会上批评说:“我们今天对草原牧民的商业供应,还赶不上200年前的‘大盛魁’!”这话引起了重视,内蒙古政协于是组织人员,采访了137位当年从业人员、遗孀以及当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对“大盛魁”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口传历史文献。不久,文革开始了,这项工作就停顿下来。万幸的是,基本资料被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内蒙古政协对这些资料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内部出版了《旅蒙商大盛魁》一书。
接下来,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开始寻访研究“茶叶之路”和“大盛魁”的历史。他从长江中游的起点、到山西、到内蒙古,再到外蒙古,最后到俄罗斯的“茶叶之路”,前后采访过100多位从茶路上退下来的商人、驼夫,用20年的时间,写成了历史纪实《茶叶之路》和小说《大盛魁商号》、《驼村(上下册)》。
邓九刚先生认为,“大盛魁”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而一些院校中专门研究晋商历史的专家教授也接受了这个说法,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表了论文。
想想也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商贸企业,它是如何建立、发展、延续了200多年的?这里面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们过去的影视作品,往往用“英雄创造历史”的观念来作解释,比如脍炙人口的《乔家大院》,那是因为乔致庸的英明伟大和诚信道德;《大染坊》则是由于陈六子的善良聪明和胸怀大志。然而,“大盛魁”的历史,你不可能用哪个大掌柜的英明加以诠释。它的成功、发展和延续,必然是某种体制和制度在产生根本作用。而商业发展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对于企业来说,是“法”大于“人”,企业做大做强唯一正确的体制制度就是股份制。这应该就是“大盛魁”与其他晋商故事不同的根本所在。
 
“大盛魁”是不是股份制企业呢?
股份制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有两条:第一,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出资,并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承担风险;第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明确的分离。
简要地说,就是:共同出资,两权分离。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盛魁”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家股份制企业。也就是说,中国早在300年前就已经有了初级阶段的股份制企业。当然不是现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而是某种萌芽状态、初级阶段的股份制企业。
应该说,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那时的股份制企业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股权结构。晋商群体的铺号的股份分为两种。一是“财股”(也称“银股”),是财东(股东)投入资金形成的股份;另一种是“身股”(也称“顶身股”),是对掌柜、伙计实行股权激励形成的股份。即“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
晋商一般规定,一个小伙计入号,先得当三年学徒,字号光管饭,不给工钱。满徒后,按月发给薪资。三个帐期以后(大约需要十年),工作勤勤恳垦,没有出现重大过失,经掌柜向东家推荐,各股东认可下,才可以开始“顶身股”,从一、二厘顶起,慢慢逐步增加。每次增加的股份,记入“万金帐”,予以确认。能顶到七、八厘,就可能被提拔为三掌柜、二掌柜,那就等于有了大出息。身股有分红权,但不可以转让或者继承。退休后,继续分几年红利之后即取消;对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去世后其家属还可以继续领取三个帐期的红利,叫做“故身股”。如果发生了重大过失,则要酌情扣除股份,直至开除出号!
这里有个数字,“大盛魁”大掌柜王廷相顶身股接近1股,一个帐期(3年)可分红12000两以上,相当于每年4000两以上。而当时的归化大将军(一品官员,相当于军区司令)的年俸也才有2000两银子。
由此可见,晋商不仅实行了两权分离,而且实行了职业经理人制度,甚至实行了在当时相当先进科学的股权激励制度。如此先进科学的股份制管理体制,向我们说明了晋商如何能够在当时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
那么,“大盛魁”与其他晋商的不同点在哪儿呢?
在股权结构上。“大盛魁”除了“财股”和“身股”外,比其他晋商多一个“财神股”。就是这个“财神股”造成了“大盛魁”与其他晋商的许多根本不同。
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如果说其他晋商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对分离的话,那么“大盛魁”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就是彻底地分离。
那么,为什么这个不同之处使得“大盛魁”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其他晋商呢?
原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相对来说掌柜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为,掌柜的处于经营第一线,最了解实际情况;另外,由于经营的需要,掌柜的时刻密切关注国内政局的变化;同时,通过与外界特别是国外各界的接触,吸收了国际上的先进思想、经营和管理方法等等。而财东则窝在山西老家的“乔家大院”里,耳目闭塞,夜夜就琢磨挂谁门口的红灯。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如果让财东当掌柜呢?不成,那就回到合伙制了,做不大。
当然,今天的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股东,特别是大股东不再是窝在山西“乔家大院”里的坐吃山空之辈,相反更多的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或者企业。在信息社会中,股东能够得到与经理相当的信息和知识。所以,现代股份制企业就必须实行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利机构的体制。
综上所述,说“大盛魁”是中国股份制企业的鼻祖一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