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贵蕉贱”的背后
告别“小农”:“橙贵蕉贱”的背后-食品产业网
2009年,受黄龙病和果农减少种植面积的影响,廉江红橙产量低落,导致单价上扬。
李裕南说,农民们必须团结、组织起来才能增收。
香蕉丰收,蕉农惨亏;橙桔价高,因为歉收
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破解这道中国农业的千古难题
2009年,广东蕉农经历了惨痛的增产减收,广东桔农则经历了复杂的价涨不增收。香蕉价格走过了一条陡峭无比的“U”形曲线,谷底是0.1~0.2元/斤;橙子与砂糖桔的产量大幅减少,消费者对此应有切身体会。
淳朴的农民们,似乎总是被市场无情地调戏着,他们很少能够踩对符合市场脉搏节奏的步点,一错再错。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无组织。
文/图 本报记者张强、关家玉 通讯员杨明伟
徐闻香蕉
种植面积激增10万亩
价格曾跌至0.1元/斤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香蕉的市场价格走过了一条大起大落的“U”形曲线:2009年8月初,3元/斤;2009年12月,0.1-0.2元/斤;目前,2元/斤。这条散发着巨大魔力的曲线,编织成一张宽大无边的网,让广东果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大起大落的“U”形曲线
0.1~0.2元/斤?这是怎样的一个价格,但2009年12月上旬,广东市场上的香蕉的确便宜得如此令人瞠目结舌。那段时间,即便是在销售中高价位水果的家乐福超市,香蕉也只卖0.9元/斤;即便如此低贱,香蕉仍大大地供过于求,超市管理者只得把香蕉作为“附赠产品”,用于促销其他商品。
广东高州的香蕉种植大户邓华寿去年与人合资租种了820亩香蕉,他在牛年遭遇了熊市,“一年下来,估计要亏300万元。”据记者调查了解,“供应堵车”,是导致香蕉出现惊天低价的主要原因。
“香蕉第一县”“供应堵车”
2008年年初,华南地区惨遭冰冻灾害袭击,蕉林大面积夭折。灾后,市场供不应求,香蕉价格喜人,各地蕉农纷纷增种。以“中国香蕉第一县”广东徐闻为例,2009年全县的香蕉种植面积从20多万亩激增至30多万亩。
以往,各地蕉农往往会默契地错开上市时间。然而,2009年夏,粤西地区猛受台风正面冲击,蕉林再遭重创,当地蕉农不得不在几乎同一时间补种,直接导致日后的“供应堵车”。台风后惊魂未定,蕉农们害怕再遭突发天气灾害的侵扰而蒙受损失,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廉价的种苗,香蕉的档次由此集中于低端。
2009年年底,华北地区降雪期提前1个月到来,南方部分省市则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和寒潮天气,徐闻香蕉北上交通受阻,蕉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趋同于低档的粤西香蕉滞销。
越是便宜,就越卖不动。2009年12月初,记者走访了徐闻龙塘镇蕉农陆民,当时,他种植的7亩香蕉已经成熟,但仍然找不到买主。蕉园满目黄色,香蕉大量滞销。陆民无精打采地告诉记者:“价格好的时候,一车能卖4000~5000元;现在一车只能卖500~600元,还不够给蕉农支付工资。”据他介绍,当香蕉价格达到0.6元/斤时,他才有可能勉强保本。而在当时的价格下,他“卖也亏,不卖也亏”。
2009年12月底,香蕉价格回暖,但这似乎已与蕉农们无关了,因为他们的上一季香蕉要或已经烂在了果园里,或已经以“超低价”甩卖。
4~8元/斤,价超美国“新奇士”橙——广东廉江红橙看上去很“拽”。但廉江红橙之所以“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橙桔之癌”黄龙病肆虐造成的“物以稀为贵”。
廉江红橙
种植面积曾锐减九成
价格升至4元/斤以上
早在1986年~1996年间,廉江就出现了“千家万户种红橙”的热闹景象,种植总面积10年内增至12多万亩。不料,黄龙病来袭,廉江红橙兵败如山倒,1997年全市的种植面积锐减至1.1万亩。在政府的推广下,2005年又恢复扩种至7万~8万亩。
然而,黄龙病并非“仅来一次”的过客,它日渐显露出“常住在此”的狰狞面目。由于当地果农们依然停留在“千家万户连成片”的小农阶段,黄龙病的蔓延日渐失去控制。
“橙桔之癌”黄龙病肆虐
2009年,廉江全市的红橙种植面积已经降到了可怜的几千亩,总产量仅为几千吨左右。当地农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除了黄丽的橙园外,廉江已经找不到几个相对完好的橙园了。”
黄丽的橙园之所以完好,与他严格选育无病毒种苗密不可分。虽然成本比同行高,但当黄龙病“打”到家门口时,他的高投入转化成为高抗击打能力。他的50亩红橙正常产量在20万斤左右,2009年虽然减产至15万斤,但由于大大低于整个行业的减产幅度,按照4元/斤的保守售价折算,他去年至少进账60多万元。
黄丽的橙园也曾是黄龙病的重灾区,2004年、2005两年,他忍痛挖掉了300多株——相当于5亩多地的橙树,直到2006年,才逐步控制住黄龙病。砍树是痛苦的,但为了保住其他果树,他别无选择。黄丽的橙园有个优势,那就是周边数公里内均无橙园,所以,他只需管理好自家的橙园即可,而无需担心外来病源侵袭。
但黄丽只是个个案,在廉江,更多的红橙是依据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小农模式种植出来的。在黄龙病面前,它们不堪一击。廉江的橙桔研究专家罗敏认为,零散的果农们没有严格选用无病毒种苗,也没有掌握好防控黄龙病的科学方法。
一旦病毒来袭,“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难以统一扑杀病源。“这家忍痛清除了染病的果树,隔壁家却不舍得”,最终导致忍痛割爱的人被心有不舍的人牵连,果树们“同归于尽”。
罗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某棵果树被发现染了黄龙病,隔壁邻居向农业部门反映情况,农业部门认为得尽快拔除这棵树,但拔树得事先征得其主人的同意。这棵树的主人当时在深圳打工,一时联系不上,万般无奈之下,农业部门只得派人远赴深圳找他当面谈。
德庆沙糖桔
种植面积减少
价格上升伴随着成本上扬
50多岁的陈二来是广东德庆的一名老果农,早在2000年初,他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沙糖桔。如今,他和儿子经营着60亩的果园。由于天时地利人和,陈二来前些年“赚了些钱”,但说起2009年的行情,陈二来“喜忧掺半”,跟廉江红橙一样,产量少了,价格升了。
在陈二来的60亩果园里,25亩为沙糖桔,2009年产量约为11万斤,比头两年减少了2万斤左右,减产幅度接近20%。而从德庆全县的情况看,沙糖桔的产量减幅约为30%。由于减产,品质有保障的沙糖桔价格比往年要高,可以卖到2.5-3元/斤。
陈二来给记者掐指算起了种植沙糖桔的细账,他认为,种植成本的增加是主因:“这两年病害不断,农药用得比以前多了,价格也升了不少,2009年,他喷药杀虫花了6万元左右,比往年多出了2万元。化肥的开销在5.5万元左右,比往年多出了1.5万元左右。工人的工资也涨了,各种工种的人力价格平均比往年提高了10元/天左右……算来算去,每斤砂糖桔的生产成本比往年多了0.2-0.3元左右。”价格升了,成本也涨了,他“可能没增收”。
陈二来说,这几年果农们的日子不好过:2008年四川发生“广元桔蛆事件”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到了谷底,冰冻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断,沙糖桔的价格总是“抬不起头来”。近两年,有不少果农都在亏本经营,信心全无,打理果园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果园混乱,产品品质降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的减少种植,在德庆的马圩、官圩等镇,一些失去了耐性的果农甚至选择了忍痛砍树。
农田租金何以10年涨10多倍?
广东省人大代表、茗皇茶业董事长李裕南是廉江人,从背井离乡进大城市打拼,到衣锦还乡扎根故土,老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人生轨迹。
老李的茶场“公社”
年近花甲的老李从小受够了苦日子,不仅他穷,乡亲们也不比他的日子好过。挨到而立之年,总算等到了改革开放,老李洗脚上田,走进了大城市,凭借药材生意,日积月累,他成了个赚钱能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李落叶归根的情绪越来越浓。2000年,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长山镇生活。乡亲们的生活处境让他很不安,大家守着三五亩地,种着粮食和低档水果。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又在猛增,他们该如何应对?
老李决定发挥自己在大城市积累的丰富的商业经验,帮乡亲们做点事情。他调查发现,当时湛江全市的茶叶年消费额约为六七百万元,规模可观;而且茶是保健品,“将来会逐步取代垃圾饮料”。家乡山清水秀,却没有种茶叶的传统,“太浪费了”。
老李觉得有前景,就发动乡亲们跟他一起种茶叶。但乡亲们却并不乐意:“还是种水果来得稳妥。”于是老李大胆地向乡亲们提出:“我跟你们每家都签25年的合同,茶叶种出来,我帮你们卖,统一包装、打品牌。无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我包你们每亩地每年挣3000元,挣不到,我自掏腰包给你们补足。”乡亲们心动了,就纷纷“入伙”。
老李自己开荒了4000亩,2000户乡亲又拿出了9000亩,一个13000亩的茶场“公社”就此诞生。
一亩地产出5000元
拍着胸脯作出公开承诺,老李的压力很大:“如果销路不好,我也撑不了多久。”但他心里很乐观:“以前开药厂的时候,我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基本上都设有办事处,只要质量好,依托药厂的网络,肯定能有所作为。以后要在全国开专卖店。”
老李的回乡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耕作方式。除了一些琐碎的日常活,该操的心老李都替他们操了:从选种、配肥到防虫。以往,乡亲们专挑便宜的种子和化肥。老李却说“只要货真价实,投入再多也不在乎”,“投入多自然卖得贵”。
老李从台湾请行家,从大学聘教授,用台湾的高山茶和大红袍、铁观音嫁接出了一个新品种。茶场种的都是有机茶。有机茶的产量只有常规茶的一半,但价格却比常规茶贵三倍,单位土地的产出更高。老李还给茶场出产的茶叶统一注册了一个驰名商标。
老张的20亩地
如今,老李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60多家专卖店,他的茶叶,最贵能卖到1万多元/斤;最普通的,也能卖1000元/斤;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一般只能卖100元/斤。
村民张修信10年前把自家的20亩土地投入老李的茶场公社,换来了如今每年至少10万元的收入。他平时忙自己的事,只是业余兼顾茶叶,省心省力。
10年前,张修信若租一亩地给别人,每年只能拿到可怜的5~10元的租金。而现在,他想租别人的地,100元/亩/年也很难租到。他说:“这是种在上面的东西变值钱的缘故。”种茶,一亩地可以产出5000元。
后来,有经济学家把老李发起的茶场“公社”总结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团结才有力量
这是一个世代纠缠着中国农民的难题:各自单干,丰收时,互相压价,价格低贱,农民难增收;欠收时,价格增高,但销量有限,农民依然难增收。
老李说,他已经解决了“大小年”的难题:“把规模做大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产量,来抵消价格波动的影响,让农民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得到最大的实惠。”他认为自己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都还停留在小农阶段,只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技术进步缓慢,跟市场脱节,没价格谈判地位。打造品牌,单打独斗更是不大可能。”
“茶叶也有病虫害,我们统一管理就能解决——不洒农药,物理阻隔。我曾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政府有责任撮合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实体公司。农民们只有团结起来了才能有力量,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李裕南说,农民们必须团结、组织起来才能增收。
香蕉丰收,蕉农惨亏;橙桔价高,因为歉收
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破解这道中国农业的千古难题
2009年,广东蕉农经历了惨痛的增产减收,广东桔农则经历了复杂的价涨不增收。香蕉价格走过了一条陡峭无比的“U”形曲线,谷底是0.1~0.2元/斤;橙子与砂糖桔的产量大幅减少,消费者对此应有切身体会。
淳朴的农民们,似乎总是被市场无情地调戏着,他们很少能够踩对符合市场脉搏节奏的步点,一错再错。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无组织。
文/图 本报记者张强、关家玉 通讯员杨明伟
徐闻香蕉
种植面积激增10万亩
价格曾跌至0.1元/斤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香蕉的市场价格走过了一条大起大落的“U”形曲线:2009年8月初,3元/斤;2009年12月,0.1-0.2元/斤;目前,2元/斤。这条散发着巨大魔力的曲线,编织成一张宽大无边的网,让广东果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大起大落的“U”形曲线
0.1~0.2元/斤?这是怎样的一个价格,但2009年12月上旬,广东市场上的香蕉的确便宜得如此令人瞠目结舌。那段时间,即便是在销售中高价位水果的家乐福超市,香蕉也只卖0.9元/斤;即便如此低贱,香蕉仍大大地供过于求,超市管理者只得把香蕉作为“附赠产品”,用于促销其他商品。
广东高州的香蕉种植大户邓华寿去年与人合资租种了820亩香蕉,他在牛年遭遇了熊市,“一年下来,估计要亏300万元。”据记者调查了解,“供应堵车”,是导致香蕉出现惊天低价的主要原因。
“香蕉第一县”“供应堵车”
2008年年初,华南地区惨遭冰冻灾害袭击,蕉林大面积夭折。灾后,市场供不应求,香蕉价格喜人,各地蕉农纷纷增种。以“中国香蕉第一县”广东徐闻为例,2009年全县的香蕉种植面积从20多万亩激增至30多万亩。
以往,各地蕉农往往会默契地错开上市时间。然而,2009年夏,粤西地区猛受台风正面冲击,蕉林再遭重创,当地蕉农不得不在几乎同一时间补种,直接导致日后的“供应堵车”。台风后惊魂未定,蕉农们害怕再遭突发天气灾害的侵扰而蒙受损失,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廉价的种苗,香蕉的档次由此集中于低端。
2009年年底,华北地区降雪期提前1个月到来,南方部分省市则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和寒潮天气,徐闻香蕉北上交通受阻,蕉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趋同于低档的粤西香蕉滞销。
越是便宜,就越卖不动。2009年12月初,记者走访了徐闻龙塘镇蕉农陆民,当时,他种植的7亩香蕉已经成熟,但仍然找不到买主。蕉园满目黄色,香蕉大量滞销。陆民无精打采地告诉记者:“价格好的时候,一车能卖4000~5000元;现在一车只能卖500~600元,还不够给蕉农支付工资。”据他介绍,当香蕉价格达到0.6元/斤时,他才有可能勉强保本。而在当时的价格下,他“卖也亏,不卖也亏”。
2009年12月底,香蕉价格回暖,但这似乎已与蕉农们无关了,因为他们的上一季香蕉要或已经烂在了果园里,或已经以“超低价”甩卖。
4~8元/斤,价超美国“新奇士”橙——广东廉江红橙看上去很“拽”。但廉江红橙之所以“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橙桔之癌”黄龙病肆虐造成的“物以稀为贵”。
廉江红橙
种植面积曾锐减九成
价格升至4元/斤以上
早在1986年~1996年间,廉江就出现了“千家万户种红橙”的热闹景象,种植总面积10年内增至12多万亩。不料,黄龙病来袭,廉江红橙兵败如山倒,1997年全市的种植面积锐减至1.1万亩。在政府的推广下,2005年又恢复扩种至7万~8万亩。
然而,黄龙病并非“仅来一次”的过客,它日渐显露出“常住在此”的狰狞面目。由于当地果农们依然停留在“千家万户连成片”的小农阶段,黄龙病的蔓延日渐失去控制。
“橙桔之癌”黄龙病肆虐
2009年,廉江全市的红橙种植面积已经降到了可怜的几千亩,总产量仅为几千吨左右。当地农业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除了黄丽的橙园外,廉江已经找不到几个相对完好的橙园了。”
黄丽的橙园之所以完好,与他严格选育无病毒种苗密不可分。虽然成本比同行高,但当黄龙病“打”到家门口时,他的高投入转化成为高抗击打能力。他的50亩红橙正常产量在20万斤左右,2009年虽然减产至15万斤,但由于大大低于整个行业的减产幅度,按照4元/斤的保守售价折算,他去年至少进账60多万元。
黄丽的橙园也曾是黄龙病的重灾区,2004年、2005两年,他忍痛挖掉了300多株——相当于5亩多地的橙树,直到2006年,才逐步控制住黄龙病。砍树是痛苦的,但为了保住其他果树,他别无选择。黄丽的橙园有个优势,那就是周边数公里内均无橙园,所以,他只需管理好自家的橙园即可,而无需担心外来病源侵袭。
但黄丽只是个个案,在廉江,更多的红橙是依据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小农模式种植出来的。在黄龙病面前,它们不堪一击。廉江的橙桔研究专家罗敏认为,零散的果农们没有严格选用无病毒种苗,也没有掌握好防控黄龙病的科学方法。
一旦病毒来袭,“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难以统一扑杀病源。“这家忍痛清除了染病的果树,隔壁家却不舍得”,最终导致忍痛割爱的人被心有不舍的人牵连,果树们“同归于尽”。
罗敏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某棵果树被发现染了黄龙病,隔壁邻居向农业部门反映情况,农业部门认为得尽快拔除这棵树,但拔树得事先征得其主人的同意。这棵树的主人当时在深圳打工,一时联系不上,万般无奈之下,农业部门只得派人远赴深圳找他当面谈。
德庆沙糖桔
种植面积减少
价格上升伴随着成本上扬
50多岁的陈二来是广东德庆的一名老果农,早在2000年初,他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沙糖桔。如今,他和儿子经营着60亩的果园。由于天时地利人和,陈二来前些年“赚了些钱”,但说起2009年的行情,陈二来“喜忧掺半”,跟廉江红橙一样,产量少了,价格升了。
在陈二来的60亩果园里,25亩为沙糖桔,2009年产量约为11万斤,比头两年减少了2万斤左右,减产幅度接近20%。而从德庆全县的情况看,沙糖桔的产量减幅约为30%。由于减产,品质有保障的沙糖桔价格比往年要高,可以卖到2.5-3元/斤。
陈二来给记者掐指算起了种植沙糖桔的细账,他认为,种植成本的增加是主因:“这两年病害不断,农药用得比以前多了,价格也升了不少,2009年,他喷药杀虫花了6万元左右,比往年多出了2万元。化肥的开销在5.5万元左右,比往年多出了1.5万元左右。工人的工资也涨了,各种工种的人力价格平均比往年提高了10元/天左右……算来算去,每斤砂糖桔的生产成本比往年多了0.2-0.3元左右。”价格升了,成本也涨了,他“可能没增收”。
陈二来说,这几年果农们的日子不好过:2008年四川发生“广元桔蛆事件”把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到了谷底,冰冻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断,沙糖桔的价格总是“抬不起头来”。近两年,有不少果农都在亏本经营,信心全无,打理果园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果园混乱,产品品质降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的减少种植,在德庆的马圩、官圩等镇,一些失去了耐性的果农甚至选择了忍痛砍树。
农田租金何以10年涨10多倍?
广东省人大代表、茗皇茶业董事长李裕南是廉江人,从背井离乡进大城市打拼,到衣锦还乡扎根故土,老李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人生轨迹。
老李的茶场“公社”
年近花甲的老李从小受够了苦日子,不仅他穷,乡亲们也不比他的日子好过。挨到而立之年,总算等到了改革开放,老李洗脚上田,走进了大城市,凭借药材生意,日积月累,他成了个赚钱能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李落叶归根的情绪越来越浓。2000年,他下定决心回到家乡长山镇生活。乡亲们的生活处境让他很不安,大家守着三五亩地,种着粮食和低档水果。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又在猛增,他们该如何应对?
老李决定发挥自己在大城市积累的丰富的商业经验,帮乡亲们做点事情。他调查发现,当时湛江全市的茶叶年消费额约为六七百万元,规模可观;而且茶是保健品,“将来会逐步取代垃圾饮料”。家乡山清水秀,却没有种茶叶的传统,“太浪费了”。
老李觉得有前景,就发动乡亲们跟他一起种茶叶。但乡亲们却并不乐意:“还是种水果来得稳妥。”于是老李大胆地向乡亲们提出:“我跟你们每家都签25年的合同,茶叶种出来,我帮你们卖,统一包装、打品牌。无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我包你们每亩地每年挣3000元,挣不到,我自掏腰包给你们补足。”乡亲们心动了,就纷纷“入伙”。
老李自己开荒了4000亩,2000户乡亲又拿出了9000亩,一个13000亩的茶场“公社”就此诞生。
一亩地产出5000元
拍着胸脯作出公开承诺,老李的压力很大:“如果销路不好,我也撑不了多久。”但他心里很乐观:“以前开药厂的时候,我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基本上都设有办事处,只要质量好,依托药厂的网络,肯定能有所作为。以后要在全国开专卖店。”
老李的回乡彻底改变了乡亲们的耕作方式。除了一些琐碎的日常活,该操的心老李都替他们操了:从选种、配肥到防虫。以往,乡亲们专挑便宜的种子和化肥。老李却说“只要货真价实,投入再多也不在乎”,“投入多自然卖得贵”。
老李从台湾请行家,从大学聘教授,用台湾的高山茶和大红袍、铁观音嫁接出了一个新品种。茶场种的都是有机茶。有机茶的产量只有常规茶的一半,但价格却比常规茶贵三倍,单位土地的产出更高。老李还给茶场出产的茶叶统一注册了一个驰名商标。
老张的20亩地
如今,老李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60多家专卖店,他的茶叶,最贵能卖到1万多元/斤;最普通的,也能卖1000元/斤;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一般只能卖100元/斤。
村民张修信10年前把自家的20亩土地投入老李的茶场公社,换来了如今每年至少10万元的收入。他平时忙自己的事,只是业余兼顾茶叶,省心省力。
10年前,张修信若租一亩地给别人,每年只能拿到可怜的5~10元的租金。而现在,他想租别人的地,100元/亩/年也很难租到。他说:“这是种在上面的东西变值钱的缘故。”种茶,一亩地可以产出5000元。
后来,有经济学家把老李发起的茶场“公社”总结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团结才有力量
这是一个世代纠缠着中国农民的难题:各自单干,丰收时,互相压价,价格低贱,农民难增收;欠收时,价格增高,但销量有限,农民依然难增收。
老李说,他已经解决了“大小年”的难题:“把规模做大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产量,来抵消价格波动的影响,让农民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得到最大的实惠。”他认为自己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都还停留在小农阶段,只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技术进步缓慢,跟市场脱节,没价格谈判地位。打造品牌,单打独斗更是不大可能。”
“茶叶也有病虫害,我们统一管理就能解决——不洒农药,物理阻隔。我曾在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政府有责任撮合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实体公司。农民们只有团结起来了才能有力量,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