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猎人揭示水果世界
它曾是我们祖先苦苦追寻的果腹之宝,古老的文明择水而居,只因为在有水的地方就有它——果实。如今,果实,或者说水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稀松平常的食物,鲜有人为它付出几秒钟的思考,更别提为它树碑立传了。但加拿大的亚当·李斯·格尔纳就是这么一个怪人,他不仅对水果异常着迷,不惜跑到地球各个角落去追寻它们,甚至写出了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水果猎人》(TheFruit Hunters),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熟悉却陌生的水果世界。
这本书对水果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剖析,光是对它下定义就花足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大多数水果都具有饱满的形状、鲜嫩的色泽,成熟后会散发诱人的香甜味。“果实有意释放出各种诱惑的信号,它们繁殖后代的手段就是诱惑我们,”格尔纳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在果实中贮存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再加上良好的口感,植物的种子才有机会被飞鸟和走禽所采摘、食用,里面的种子才能得以传播和繁衍,这是植物在整个生态圈中生存智慧的最高体现。
在作者看来,由于果实内里饱含着种子,它是花——植物生殖器官受精之后的结果,它不仅富含营养,还富含性的暗示。从古希腊风俗中每年水果丰收季节举行的交配仪式,到文学作品中各种水果的象征意义,都证明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果”的含义也非常丰富,不少词汇以“果”表述事物发展终究的意思:因果、果然、成果、无果而终……
其实水果并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人眼中它只是植物中能吃的那部分而已。谈起吃水果,格尔纳用自己丰富的经历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新奇的世界。在泰国,他深入了解了这样一个群体——水果素食者,即除了水果其他啥都不吃的人,其中甚至有人将吃榴莲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神圣仪式,笃信这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吃的、自然的食物。难以想象,吃水果还能虔诚到如此份上。我们平日吃的水果大多来自市镇中心的超市,绝大部分的水果都被培育成“又大又硬”的品种以在货架上存放更长的时间;大规模生产中使用的机器采摘果实时剧烈摇动果树,实质是对果树进行粗暴的摧残。现代科技表面上种植出了更大、更多的果子,但却让本应作为天然食物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果实,离“天然”二字越来越远。
消费者被绑上了庞大的水果产业链,在远离田园的城市里,我们想吃到水果,就必须为它背后的化肥、农药和运输费用埋单。
《水果猎人》一书看似写水果,细细读来其实写的是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果实,是善果还是恶果,现在还没有人能尝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