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甘肃蔬菜大县的尾菜之困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2011-09-15 10:43 蔬菜
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已使榆中县成为高原夏菜主产区。然而,当地农民因高原
 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已使榆中县成为高原夏菜主产区。然而,当地农民因“高原夏菜”迅速致富的同时,为追求菜品“卖相”好看而被切掉的大量废弃菜叶和菜帮,却给这个蔬菜大县带来了极为困扰的“尾菜”处理难题,仅蒋家营一村每年的废弃菜叶量就达2亿公斤。如此庞大数量的“尾菜”出路在哪里?究竟该如何摆脱纠结缠绕的“尾菜之困”?记者日前就此展开了实地走访调查。

  胡家沟

  因烂菜“臭”名远扬

  距离榆中县城20公里的定远镇蒋家营村,其高原夏菜产量占全县一半。在该村以西1.9公里,有一条“臭”名远扬的胡家沟,沟内倒进的烂菜叶已经堆成了一座垃圾山。这里是榆中县最大的一个“尾菜”垃圾场,容量约有三四万立方米,其中堆积的“尾菜”占全县“尾菜”总量的80%。每天从全县各处拉到这里的“尾菜”有300多车,算下来,一天的垃圾量就在三四千吨。

  13日,蒋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蒋宏杰带着我们找到了胡家沟。车行未至,一阵恶臭已扑进车内。打开车门,令人作呕的眩晕旋即包围了每个人,浓烈的臭味熏得人几乎流出泪来。胡家沟是一条十几米深的天然沟壑,沟边多为蒋家营村的菜地,沟里倾倒的烂菜叶已与胡家沟的沟口齐平。蒋宏杰说,村民是从1999年开始往这条沟里倾倒废弃菜叶的。每到夏秋蔬菜收获之季,这里都蚊蝇孳生,臭不可闻。腐烂变质的各种蔬菜汁液汇成一股股的黑水,顺着沟一路向下流。

  沿着沟顶的小路再往前走,记者发现沟的另一侧的岩土已经在大量菜水的浸蚀下开裂、坍塌了不少。

  沟里的黑色菜水在这两片菜地的挤压下,沿着菜地边向下汇流。远处邻村开发的土地横陈在沟的末端,截住了黑水的去路。于是,在这一段汇成了足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的黑水潭,潭水泛着白沫、臭气熏天。

  “黑水潭的水去了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流不出沟的黑水全部渗进了地下。蒋宏杰说,十多年前,蒋家营村的村民吃的都是50米以上的浅层地下水、甜水,现在只能吃到300米以下深井里的水,水咸且吃了以后胀肚子。

  科技专项

  破解弃菜处理难题

  蒋家营村,兰州弘利蔬菜有限公司库区。一二十名员工正在为芹菜、白菜等时令蔬菜去根、斫叶,做成净菜。在库区一侧,剥出的废弃菜叶已堆成了一座约五六米的山。一辆卡车往返运输将废弃菜叶送进附近的一间仓库。

  仓库里随之传出的阵阵轰鸣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摆放着一套库区蔬菜剩余物前处理线,为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富民博导担纲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兰州高原夏菜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项目之中的一项成果,利用它可以将“尾菜”生产成蔬菜粉或颗粒饲料。

  记者看到,废弃蔬菜被工人铲进这条处理线上后,气泡清洗机开始打气泡、喷淋清洗。“通过这道工序,利用特殊的洗涤剂,可以去泥、去除农药。”杨富民说。接着,传送带将洗净的菜叶自动传送到打浆机内打碎,再进入储料罐中压滤。杨富民笑言,“尾菜”加工中,90%是水。压滤之后,剩下的这10%可都是蔬菜中的精华,再经过干燥做成菜饼,那可比街上卖的任何一种蔬菜都有营养。”

  “压滤后的大量菜水如何处理?”杨富民看出了记者眼中的疑问,告诉记者,压滤出来的菜水之后会被收集进反应釜,再在其中经过三重过滤,流出来的水几乎与清洁自来水无异,浇地、洗菜、洗衣服都没问题。

  兰州弘利蔬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库区每天的废弃菜叶就有200至300吨,以前,他们每年光为此一项的处理花费就不少于2万元。杨富民说,目前在该库区建成的这套库区蔬菜剩余物前处理线仅为科研中试线,日处理能力为100吨,将来放大之后可以在任何一个库区使用。而这套处理线的成本并不高,18千瓦就能保证正常使用,由于水可循环,一天10方水就够了。

  “我对这套处理线非常看好!”蒋宏杰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蒋家营库区每年产生的废弃菜叶为2亿公斤,压滤后按10%计算,可以做2000万公斤干菜饼,如果按每公斤5毛算,就可卖1000万元,即使1毛也能卖到200万元。比他目前经营的8间冷库一年的利润大。如果保守计算,一座库区每天10小时出3吨干菜饼,每天能卖1500元,刨去每10小时的电费100元、4名人工费400元、铲车费200元、水费100元,将净挣700元。如果把这条处理线放大10倍,再加开一条生产线,1天就能挣14000元。在废弃菜叶集中产生的6到10月底,就可产生140万元的纯利。“昆明已有存在类似问题的库区打电话来询问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当然,这一省重大科技专项并不只停留在对于库区蔬菜的处理。在高墩营村,记者并未发现随意堆放的废弃蔬菜叶,这得益于重大专项支持的一个子课题对田间地头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堆肥、沤肥和直接还田,研究和提升腐解菌效力及稳定性,可将“尾菜”制成肥料利用。据甘肃农业大学的晋小军教授介绍,用废弃菜叶沤肥成本35元左右,可以保证4亩地的肥料,相当于购买化肥180元左右。

  《兰州高原夏菜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项目正在有序推开,等到该项目大范围推广应用时,长期困扰我市蔬菜生产区政府和农户的“头疼事”便可得到彻底根治。

  记者在采访结束时了解到,投资2亿元、占地2000亩的高原夏菜产业园区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尾菜”的集中规模处理,将是产业园的主体功能之一。

  “尾菜”之困,求解路漫漫

  “兰州高原夏菜”是市委市政府“十一五”确定的发展重点。我市的高原夏菜可从每年的4月持续供应至9月,较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的蔬菜缺口,而300多个品种的兰州高原夏菜目前已走上了50多个城市的大众餐桌。

  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好处显而易见,然而随着净菜上市、蔬菜商品化处理的不断增加,蔬菜收获后的剩余物和净菜加工、商品化处理产生的叶、根等数量也在急剧攀升。有关数字显示,2010年兰州市蔬菜剩余物为70—80万吨。这些剩余物因缺乏经济适用的处理技术,利用转化率低、无公害处理不到位,以致大量堆积于田间地头、乡村道路旁、沟渠内,腐烂变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成为“一大公害”,给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在我市高原夏菜的基地中,榆中县的面积是最大的,今年种植面积达28万亩,冷藏能力也最强,而由此所带来的“尾菜”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据当地农业部门介绍,部分蔬菜外销1吨,会产生1吨废菜烂叶。大部分蔬菜包装后至少产生1/4到1/3的“尾菜”,如果加上农民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菜烂叶,榆中县的“尾菜”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2004年以后,榆中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尾菜”之困。从利用“尾菜”制沼气、制泡菜、做肥料,到搞养殖、养蚯蚓等等,再到“尾菜”分捡(榆中县农业局最新精确测算显示,被削掉的菜叶菜帮中,有20%完全是精菜,不用任何处理就能吃。这样,可以在每天扔掉的4000吨“尾菜”中,把800吨好菜先捡回来)。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尾菜”处理难的困境。据了解,目前全市蔬菜废弃物90%仍然处于田间地头、沟渠、废坑等乱堆乱放,自然腐烂、蚊蝇孳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