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北区果园乡李家庄蔬菜专业村见闻
早上7时,路北区果园乡李家庄村菜农王振英和老伴儿依然没能睡个懒觉,跟往常一样赶到自家大棚,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
王振英今年63岁了,种了半辈子菜。“我们庄儿种菜那是有历史的,我们的父辈就开始了。”他一边说,一边带我们走进了蔬菜大棚。“我从60年代种萝卜白菜开始,到80年代种土豆、豆角、黄瓜,再到90年代种豆角、草莓,如今我2个大棚、8个中棚里有苦瓜、油菜、冬瓜、莴笋、西红柿,品种多着呢!”
进入王振英的蔬菜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西红柿秧苗已长到半人多高,绿油油地散发着清新的味道,让人恍惚走在仲春时节。“别看快过年了,我们种菜的一天也闲不住:西红柿栽秧定植、上海青油菜马上收割,一天天事多着呢!”
在和王振英的闲聊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菜农的不容易——
每天早上天一亮,他们就要赶到大棚把盖在棚上的草帘卷起来,让阳光照进大棚,然后开始每天周而复始的秧苗管理、病虫防治、修枝剪叶,直到天擦黑把草帘放下来才能回家。最后菜长熟了、摘下来、卖出去,所以就连大年三十,他们也得这样忙着。
“建了温室大棚以后,西红柿每年可以种两茬,期间还套种苦瓜、莴笋,其实我们已经没有农闲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要是闲了,那市里的菜谁供应啊!”在大棚里,王振英一直没闲着,一行行地查看西红柿秧苗的长势情况。
在王振英的大棚周围,还坐落着近2000个这样的蔬菜大棚,而这构成了冬日里最暖人的底色。
李家庄位于果园乡西南,是一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村,1448亩耕地中有高效农田900亩,全村90%的农民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致富。
村党支部书记王秀芹是个快人快语的老大姐,“2011年,我们李家庄村蔬菜年产量达到了1375万公斤,农业纯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指着身旁一座座白色的大棚,她大声地说,“你看看,我们村的菜农为咱们市的菜篮子贡献不小吧!”
确实,靠建蔬菜大棚、种植蔬菜,王振英和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富了,但他们也都记着村两委的好。
过去,李家庄村路难走,菜难卖,出租车都不来,村民蔬菜外运成了老大难。这届两委班子上任后,把修路放在了首位,筹措资金103万元,翻修水泥路10200平方米、村内道路3200平方米。现在,不仅老百姓出行和卖菜难问题解决了,还吸引了一些原来对村内道路望而生畏不愿进村的京、津地区的菜贩子,到田间地头来收购蔬菜。
另外,村里还与市农科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聘请农科院教授讲授农业技术课,两年来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课14次,外出学习4次,受益人数达1200余人次。
在此基础上,李家庄组织成立了唐山市路北区果园蔬菜协会,并以协会为依托,2009年注册了“富李”牌无公害蔬菜商标,创立了李家庄村自己的蔬菜品牌。现在,这村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不仅占领唐山本地市场,而且远销北京、天津等地。
上午10点半,王振英忙完手头的活儿坐了下来。“种了半辈子菜,其实挺累的。看看周边有些庄儿都拆迁住楼房了,也挺羡慕的,可是心里又真舍不得这些地。”他坐在土埂上,眯眼瞅着棚外的阳光,“不过,说实在的,我们现在这种耕作模式基本没有机械化生产,全靠人工劳动,太落后了。我盼着有一天把土地都集约在一起,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那该多好啊!”
走出王振英的大棚,却没有走出那一棚的绿色。一个普通菜农的朴素愿望,包含着怎样深刻的意义。确实,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我们真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