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平 为蔬菜把脉治病
田新平 为蔬菜把脉治病
21日,在村民阿地力·卡斯木家的一座蔬菜大棚内,田新平(右)在详细了解黄瓜苗的长势,他家另一座大棚里种植的黄瓜还有五六天就能摘果了。
(本报记者陈岩摄)
每天天不亮,田新平就要从乌鲁木齐北京路出家门,耗费近两个小时赶到达坂城镇的单位,之后就奔波在去大棚的路上。
作为达坂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今年48岁的田新平2006年来到达坂城,开始带领村民种植蔬菜大棚。
这几日田新平忙的不可开交,上午还在东沟乡,下午就到了达坂城镇,几个小时后又待在了西沟乡。
为了采访田新平,昨日11时左右,记者赶到了达坂城区,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田新平的办公室,田新平在招呼记者的同时,还不时地忙着手头的工作。
十几分钟后,田新平的手机就响了起来,接到东沟乡农技站站长马万喜打来的电话,东湖村几家村民家的黄瓜挂果了,田站长,您过来给指导下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办公桌上的资料未来得及整理,电脑也顾不上关,田新平抓起文件包就往外走。
记者和田新平坐在同一辆车上,在驱车赶往东沟乡东湖村的路上,道路两旁还有些许未消融的积雪,天气虽然晴朗,但空气还有些干冷。
下车后,田新平就直奔村民阿地力·卡斯木的大棚,呼呼的北风吹打在记者脸上,隐隐有些生疼,但田新平好似浑然不觉。
一走进大棚,田新平蹲了下来,仔细查看挂果的黄瓜,先用手捏了捏叶子和茎,又用手摸了摸下面的土,“黄瓜的长势不错,再有五六天就可以收果了,这两天一定要掌控好室内的温度,白天温度最好在28℃到30℃,晚上最好在15℃,白天不能太高夜晚不能太低,还要多放风。”
“黄瓜挂果期很重要,一定要上心,只要一不注意就会严重影响产量。”听了田新平一再的嘱咐,阿地力·卡斯木不住地点头,并说“一定会做好的。”
去年秋天,一直处于观望中的阿地力·卡斯木终于尝试种上了温室蔬菜,共建了两座,首茬在温室内种植了西红柿、辣椒,纯收入4000多元。
“温室比地里收入要好,现在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会打电话给田站长,让他给蔬菜把把脉。”阿地力·卡斯木说。
当日下午,在给东沟乡村民指导了大棚蔬菜后,田新平又赶赴达坂城镇大棚实验基地给种苗“看病”。大棚实验基地是2008年建成的,共18个大棚占地180亩,是专门用于培育种苗的,经这里培育成功的种苗再分给建大棚的村民去栽种。下车后,田新平直奔4号棚,这里培育的是辣椒。
田新平二话不说,径直走到大棚中央的温度计前。“29摄氏度,温度高了,现在赶紧放放风。”他边说边走向棚外,和技术员一起为大棚放风降温。
这时,田新平的电话又响了,“芹菜又出问题了。”田新平将技术规范和要领给两名技术员交代完毕,又匆忙赶往西沟乡去了。
路很远,其中一段路还是土路,半个多小时坐在车子上,记者感觉有些困乏。“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子,乏了就抽根烟,有时含颗糖什么的,解下乏。”田新平说,自己每天不是在大棚里就是在去往大棚的路上,有时候忙的回不了家,就在单位宿舍凑合一宿,对于这种生活他早已习惯。
“你天天这么在外面跑着,家里事也顾不上,你老婆不埋怨你呀?”面对记者的疑问,田新平爽朗地笑了:“还好,我夫人很支持我的工作!”
田新平大学毕业后,先在乌鲁木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后来到
达坂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无论到哪儿,他都是大家眼中的“田站长”和菜苗们的“田大夫”。
现在,达坂城区内共有蔬菜大棚253座几乎每个大棚里都留下过田新平的脚印。
达坂城是新疆的九大风区之一,恶劣的天气条件,使当地农民一直都不敢尝试温室种植。2008年,为了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民积极建大棚,达坂城区委、区政府对每座大棚的修建都投入了1万多元的补助,并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现在在达坂城区,像田新平这样的农业技术员,已增加到7人。他们一年四季奔波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惑,为蔬菜把脉治病。